新中國建立前后,東北的日本技術專家曾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過一定的貢獻,但是這段歷史一直隱而不彰。直到最近,澳洲國立大學的年輕學者Amy King基于中國外交部的開放檔案,系統地還原了1949年到1953年間日本技術專家在旅順、大連地區的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在抗美援朝、學習蘇聯和思想改造的夾縫中的處境。

根據Amy King對原始檔案的挖掘,中國共產黨使用日本技術專家緣起于解放軍進入東北工業重鎮后,亟需大量技術人才,而當時東北局的領導人陳云等又對此持實用的態度,因而大量起用留下來的日本技術人才。新中國建立之后,雖然已經請蘇聯支持大批專家,但是東北工業的基礎是日本在偽滿洲國時期留下來的,日本專家之所長恰好匹配東北經濟建設之所需,而且技術人才的缺口之大,根本不是蘇聯專家能夠彌補的,在此形勢下,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亦支持在東北繼續使用日本專家。根據1950年的統計,在東北的日本人達20797人,其中12%為技術專家,23%是熟練技術工人。這些技術人才對東北工業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相當貢獻。

由于抗日戰爭帶來了中日兩國的隔閡,1949年后中共對使用日本專家存在著認識上的障礙。為了使民眾能夠接受,當時官方在宣傳策略上對日本軍國主義和民眾進行切割,一方面嚴厲譴責軍國主義的戰爭罪行,一方面指出普通日本民眾(包括在東北的技術專家)亦是這一戰爭的受害者;此外,為了證成這一點,中國媒體報道了若干關于東北的日本技術專家譴責軍國主義的活動。

隨著抗美援朝的鋪展,中共領導人因美軍在技術上的絕對優勢,開始意識到工業之于強國的重要性,因而更加重視日本專家的作用。但隨著蘇聯專家的大量到來,情勢開始發生逆轉。一方面是蘇聯專家對日本專家的不信任,擔心后者會“偷竊”蘇聯技術為日本所用,所以極力排斥日本專家;另一方面,隨著大量蘇聯援助項目的開建,來自蘇聯的技術支持日益重要,日本專家的作用也隨之邊緣化。

1952年到1953年間,在冷戰氛圍的籠罩下,蘇聯專家的排擠、中國思想改造的開展和中日通信渠道的恢復,使得越來越多的日本專家要求回國。同時,日本與美國結盟,中國又缺乏與日本溝通的正式渠道。基于此,中共領導人決定大量送返日本專家,為日后建立非官方的交流渠道打下基礎,后來的歷史證明這一決策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它為日本后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增強冷戰時期中日經濟往來都有巨大的作用。

Amy King的研究系統揭示建國前后日本專家在東北工業復興的作用,并將之放諸于全球冷戰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審視,呈現了在兩大陣營對壘的局勢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如何實用性地接納資本主義陣營日本遺留下來的寶貴的技術資產。這一歷史的復雜性告訴我們,建國之初中共領導人的工業強國夢想有時是優先于其意識形態立場的;這也提醒我們,要準確把握建國之初政治-經濟的形態,需要從技術和施政效果的層面來理解中共領導人的決策,而非單憑政治爭論來揣摩其背后的心理機制。(文/草蒼)

King Amy, “Reconstructing China: Japanese technicians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5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