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近來,政治再度成為中國的精英私下熱議的話題。這固然是歷史變遷的趨勢、社會發展的要求,或許還是精英們政治成熟的標志。政治,這個長期被視為禁忌,并飽受國人冷漠的領域,其實在私下里時刻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其背后的原因,除了中國人天生的政治愛好之外,也潛藏著人們對優良政體的向往。只是我們始終沒有找到言說政治的恰當方式,于是在劇烈的社會經濟變遷面前,所有對于政治的談論,都淪落為不合時宜的浪漫想象、不著邊際的虛偽吹捧,抑或陳詞濫調的瑣屑牢騷。
關于中國政治的未來,太多的言說者受制于各種教條,它們相互纏繞攻擊,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歷史恩怨。如果說這些教條最初產生的時候,還多少有些現實意義的話,那么在今天,它們已經喪失了任何實際的政治含義。無論這些言說者所秉持的價值多么美好,抑或彼此間如何折沖樽俎,都僅僅面向他們自己,而不能成為整個民族對其政治未來的表述。誠然,每個民族對其政治生活的表述,比如憲法,都包含著超驗性的價值理念,它表達的是這個民族對于何謂好的生活的想象。但這種表述必定要包含民族的歷史傳統,并足以支撐它的政治生活實踐。因為對于這個民族而言,正義的政治秩序只能蘊藏在它的歷史和生活中。
在教條和激情的籠罩之下,歷史和現實,都無法真正有效地進入人們當下的政治思考。各種政治論述之間,雖然爭執很激烈,但其內容卻異常單調:無非是在官場權謀和道德宣泄之間來回拉扯。人們甚至因此喪失了想象未來的意愿。更為可怕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以極其犬儒的態度忍受和適應著所有的不義,尊奉“存在即合理”的市儈哲學;而在所有的公共空間,卻以昂揚的姿態宣揚著不切實際的美好價值,那是各種類似千年天國、盛世太平的夢囈。于是,人們無力正視那些廣泛實踐著的、有效但并不那么美好的政治現實,也喪失了從這些充滿生機卻不那么完備的創造中闡發并抽象出政治哲學的能力。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許多年輕的學人開始了勇敢的思想探索,他們試圖貫通中華民族的整個文明史,重新審視那些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但被輕視的傳統,比如中國革命的實踐。這樣的探索遠未畢竟全功,但至少他們打開了一扇大門,使擺脫政治偏見與政治激情成為可能。它或許也會使我們用人的理性和經驗,用科學而不是神學的態度審視政治;有可能立足大地,切實地用“緩慢穿透硬木板”的方式改善政治。如何讓3000年的文明生活史真正成為創設未來的素材,讓我們對中國政治未來的想象更為豐富?如何以理性的態度規劃民族未來的政治生活,切實展開改善政治的行動?這幕歷史的大戲才剛剛開場。
回顧歷史,每一個強健的民族煥發出勃勃生機的時候,無不充滿了這種直面現實和人類缺陷的無畏勇氣,果敢且富于創造的能力。沒有什么是不可以思考的,也沒有什么是不可以重新估量的。因為在這樣的歷史時刻,這個民族是最自由的,也是最富創造力的。在民族復興的路途上,必然會伴隨著豐富、深刻的思想繁榮,這些思想將長久地讓后代受惠。
《文化縱橫》編輯部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