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蔚

今年某日,與幾位朋友驅車天津聽大鼓。書場承襲舊制,附設于茶樓,位居估衣街,名號謙祥益。估衣街曾為天津著名街市,謙祥益則為京津兩地最為著名的綢布莊之一,由據稱亞圣后裔的山東孟氏創辦。天津謙祥益1917年開業,1949年后字號取消,直至2002年恢復原貌、原號,但由于估衣街市場不復存在,謙祥益遂改營茶樓,實為鼓書、相聲書場。

書場里上演的節目,和謙祥益有著相似的命運。1949年之后,大鼓、相聲等曲藝雖然沒有像謙祥益的字號那樣消失,但社會地位的“官化”和演出內容的“凈化”,卻也讓其變得面目全非。而后,這二者又隨著某種契機一同歸來,在謙祥益略顯破敗的建筑中,大鼓、相聲恢復了本來的面目。

那天演出的演員,大多是40歲左右的中年女性,臺下的觀眾,則大多比她們更年長二十。臺上姿色并不出眾的演員,與臺下經濟并不寬裕的觀眾應和著,營造出一種僅屬于草根的祥和和歡愉。算下來,5元1張的門票,大約只夠支付場租,演員和“弦子”們的收入,只能靠觀眾捧場贈送的花籃。所謂贈送花籃,其實就是賞錢。某位觀眾看哪位演員唱得賣力、順耳,便可喚過送茶的小妹,吩咐按每只20元的價格,贈送幾個花籃。紙扎的花籃成排地立在臺腳,演員一曲唱罷,臺下的花籃有多少轉移到了臺上,演員便按數得賞。

那天的演員,顯然說不上姿色,于是唱得是否賣力、嗓音是否豁亮、韻味是否地道,就成了討賞的關鍵。與我們同去的小弟,玩笑似的連續送上8個花籃,點一位演員分4段唱完了完整的《劍閣聞鈴》。其后,身著旗袍、燙著大花卷發的演員特意走下臺來,到我們桌邊恭敬地屈身致謝:謝謝幾位捧,我這兒謝您了。

那場面,讓初涉此地的我感慨不已。類似的場面,過去只在老人的回憶或控訴中聞聽,如今卻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雖然某個沒有討到花籃的演員,面帶悲戚和尷尬地離去,讓人不免隨之唏噓,但在這個略顯簡陋的茶樓里,卻有一種曾經消失,如今卻頑強復活了的生氣。這種生氣僅屬于我們完全不熟悉的另外一個社會,一個通常被歸于“舊社會”,其實卻是隨著“新社會”的到來而基本消失的“民間社會”。如今,隨著民間社會的逐漸復蘇,曲藝走出了數十年來水土不服的廟堂,重新回到生它養它的“江湖”之中。

郭德綱:讓相聲回到江湖

一旦提到重新復興的曲藝“江湖”,就不能不提到郭德綱。對于郭德綱,筆者一直抱高度肯定的態度。在他爆紅之前,我欣賞他的相聲,在他爆紅之后,則欣賞他在重振“江湖相聲”過程中的獨特作用。

北京媒體對郭德綱的集中報道,始于2005年末。在此之前,郭德綱除了堅持在天橋樂茶園演出之外,其對外傳播的渠道,幾乎唯有北京廣播電臺文藝廣播的“開心茶館”,其主持人大鵬以對郭德綱的欣賞、發現和介紹,成為郭德綱在京城媒體圈中的最早的知音和傳播者。筆者則是在開車途中通過大鵬的推介,聽到了郭德綱,并幾乎逢人便說:我發現了一個未來的大師!

那時的郭德綱,其實遠比現在沉穩。雖然我不是聽相聲的行家,卻也能分明地感到,郭德綱從出道之時,便有意往老派里塑造著自己。除了一襲長衫的傳統造型之外,對傳統段子的重新發掘、發展,對各路地方戲劇、曲藝極其廣博的涉獵和功力深厚的學唱,無不令人感慨這個相聲界的新秀,對傳統的“玩意兒”、傳統的趣味,乃至傳統的規矩、倫理,抱有如此的熱忱和執著。在每場壓軸必唱的《大實話》里,“說天親,天也不算親,天有日月和星辰,日月穿梭催人老,帶走世上多少人;說地親,地也不算親,地長萬物似黃金,爭名奪利多少載,看罷新墳看舊墳……要說親,觀眾們親,觀眾演員心連著心……我勸諸位酒色財氣是均莫占,吃喝嫖賭莫沾身……”表面上和觀眾套交情的背后,卻是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對某種已經被眾人淡忘了的基本倫理的重申。在一個酒色財氣充斥社會,甚至連吃喝嫖賭都不再受到鄙視的時代,相聲舞臺上的幾句唱詞,固然不能完成多少教化功能,但至少也讓剛剛盡情歡笑了一晚的觀眾心中一沉。一票在日常生活中勞碌而又迷茫的白領,不僅在郭德綱的引導下用笑聲運動了僵化的面孔和腸胃,甚至會在一個個看似俗套的老派故事里,于劇場的虛擬空間中暫時找到了價值的共識和共鳴。

郭德綱的橫空出世,讓以往以“電視相聲”為主要載體的“主流相聲界”頗為不適,而郭德綱時刻掛在嘴上的“非著名相聲演員”的招牌,也不過是以示與主流相聲界之間的決絕。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的指摘,能拿到臺面上的說辭,大多是批評其“俗”與“舊”。他們或許沒有意識到,或者不愿承認的是,郭德綱之“俗”并非低俗之俗,郭德綱的“舊”也并非守舊之舊。他的“俗”,帶著普通百姓對社會的真實感受,他的“舊”,引導著觀眾發現相聲這門藝術的傳承,乃至相聲傳統背后的文化傳統,進而讓今天的觀眾在一個個又“俗”又“舊”的段子中,感受到當下生活的喜怒哀樂。

同樣為主流相聲界所不愿承認的是,由侯寶林開啟的“新相聲”傳統,到馬季的“歌頌型相聲”和姜昆的“新新相聲”而走到頂峰之后,已經難以為繼。電視對相聲的戕害,其實只是替罪的表象,既遠離了現實的鮮活,又失去了傳統的根基,才是主流相聲在掙扎了幾年之后終于徹底淪落的根本原因。因此,郭德綱讓相聲重回劇場,其根本的意義不在于演出場所和形式的轉變,而是在于讓相聲回到了民間。在已經走向末路的“廟堂相聲”之外,相聲在“江湖”中找到了廣闊的天地。

相聲江湖:在主流社會打出個民間社會

將郭德綱的相聲稱作“江湖相聲”,還不僅僅基于以上的原因。遠在郭德綱成名之前,德云社內部的組織形式,和郭德綱在舞臺上表現出的“尊老愛幼”(幫襯前輩,提攜晚輩)的班主作派,就已經頗顯傳統班社的傳承。及至相聲元老常寶華先生不惜以師爺之尊為德云社捧場,和郭德綱拜侯躍文為師而終于得進“侯門”,一個獨立于官方“曲協”而存在的“相聲江湖”也儼然成型。而從坊間對德云社內部利益紛爭的猜測、傳說,到郭德綱曾經的鐵哥們兒徐德亮離開郭德綱和德云社,都可看出這個越來越完整的“江湖”,幾乎全盤繼承了以往江湖的所有優點和缺點,既生機勃勃,又門規森嚴,既相互提攜,又競爭傾軋。

或許讓許多郭德綱的“粉絲”略感失望的是,爆紅之后的郭德綱,其作派、言辭,也越來越多地表現出濃厚的“江湖氣”。與同為相聲演員的汪洋發生矛盾時出口傷人、因藏秘排油“代言門”受到輿論批評時拒不認錯、與娛樂界著名的“大嘴”宋祖德臟話迭出的對罵,都讓人看到了在舞臺上風度翩然的形象之外,另一個有點油、有點痞、有點“青皮”、有點“滾刀肉”的郭德綱。

應該說,在大多數人眼里,這樣的形象并不怎么討人喜歡,但站在郭德綱的角度想想,倘不如此,他又能如何呢?如果沒有一套“自以為是”的價值系統支撐,他如何能在一片慘淡中苦苦支撐十年?如果沒有一副刀槍不入的“青皮”姿態,他又如何能在主流相聲界的排擠、不屑中走到今天?江湖的自由,本來就來自于與主流的自絕。因此,郭德綱充滿江湖氣的囂張作派,既是中國民間社會再次得到發育的表征,也是為江湖擴張聲勢,在主流社會的縫隙間打出一片天地的重要力量。

當然,今天的江湖,絕非郭德綱一人之力而打造、支撐。由于郭德綱的名聲日隆,外人獲得的印象,似乎是他在以一人之力獨自肩負著振興曲藝的重任。諸如延請天津老藝人進京舉辦鼓書專場、與京城后進相聲團體建立“相聲聯盟”等舉措,都在強化著這樣的印象。但走進天津謙祥益茶樓,卻不難發現天津曲藝土壤的豐厚,與郭德綱進京成名之間,其實有另外一種因果關系。況且由郭德綱和一干師兄弟的年齡推算,他們拜師學藝的年代,恰是新派相聲當道、傳統相聲衰微之時,而他們不約而同地邁過新派相聲的阻隔,直接向隔著輩兒的相聲傳統學習,可見表面看來瀕于絕境的曲藝,其實一直暗中有香火傳承,就像中國的民間社會,其實一直沒有被徹底窒息,只待時機和氣候合適,便迅速恢復其強旺的生機。

周立波:落寞的市民社會

可以支持這一判斷的,有新近日見走紅的“海派清口”創始人和唯一演員周立波為證。如果說郭德綱的走紅,印證了北方京派市民文化的勃興,周立波的走紅,則宣布了南方海派市民文化的復活。盡管從創始之日起,周立波便不斷強調“海派清口”的“高雅”和“層次”,但就連“海派清口”的命名,也是借相聲、二人轉的“葷口”、“渾口”而得名,“海派清口”的真正屬性也就不難判斷。其實從創始之日起,周立波就清楚地知道他將與之為伍,而所謂“吃大蒜的和喝咖啡的”刻薄之論,除了后生向前輩的挑釁罵陣之外,不過是延續了“京派”與“海派”之間遷延近百年的趣味之爭。郭德綱的長衫、光頭,承續了京城老派藝人的作派,周立波的筆挺西裝和清爽“頭勢”,則直接抄襲了上海“老克拉”的風度。就此而言,郭德綱和周立波各有傳承,但所干的基本是同一件事情,即都在順應市民社會復興的基礎上,成為一方市民文化的代表人物。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京派文化與海派文化的內在差異,決定了郭德綱與周立波的不同。周立波動輒以“30年”為時限對中國社會眾生相作出的調侃和反思,其視野之開闊和思考之完整,均有郭德綱所不及,尤其是包括對國家領導人的“戲仿”在內的政治波普,更多地傳承于西方現代傳媒的脫口秀節目,而非中國市井文化的傳統。同樣是嬉笑怒罵,周立波“笑侃”系列透露出的現代意識和公民意識,為郭德綱作品塑造的市民形象所不具備。遺憾的是,一方面是周立波無時不刻意強調的優越感,阻礙了其作品傳播的“北伐”腳步,另一方面則是上海之外的廣大地區對海派文化的拒斥,使海派文化至今很難走出其“孤島”的尷尬。同是市民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現代和西化的海派文化,卻總是在趙本山為代表的農耕文化、和郭德綱為代表的京派文化面前碰壁,可以成為研究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課題。作為中國社會基礎的民間社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西化”的選擇,完成向法制為基礎的契約社會的轉型,可能會得出一個令很多人失望的結論。

這樣的議論,或許不無過度詮釋之嫌,但比起郭德綱在“江湖”中的如魚得水,和趙本山立足“黑土”、四處出擊的宏大布局,周立波在“外灘”舞臺上的衣冠楚楚、洋洋自得,確實不無孤芳自賞的落寞。

期待現代文化在民間社會的擴張

到現在為止,本文有意沒有提到遠比郭德綱、周立波具有更大影響的趙本山。在我的判斷中,雖然趙本山至今仍然是中國民間文化當仁不讓的老大,但其通過央視“春晚”而走紅的歷史,和至今與官方保持著微妙的互動關系,都使他與郭德綱、周立波的走紅,具有不同的意義。

借助“春晚”走向全國的趙本山,不斷在立足“黑土”的基礎上努力伸張其強大的生命力,并終于與“春晚”之間建立了一種微妙的平衡關系,以致趙本山的《不差錢》可以成為2009年“春晚”唯一不必圍繞2008年偉大成就而構思的語言類節目。甚至有八卦傳聞稱,趙本山之所以在春晚舞臺上苦苦掙扎,是出于與央視之間的默契交換——趙本山為“春晚”貢獻高潮,央視則為趙本山的電視劇《關東大先生》提供一套黃金時段。此類傳聞未必可信,但老趙與央視之間地位的此消彼長,卻是不爭的事實。

至于郭德綱、周立波與“春晚”之間的關系則更為糾結。劇場演出的復興和互聯網傳播的廣泛,使他們不必借助“春晚”就已經形成全國影響;“春晚”迄今無可替代的巨大影響,又讓公眾對他們與“春晚”之間的關系,產生無數期待和想象。他們對待“春晚”的真實態度難以揣測,郭德綱那段對“春晚”充滿調侃的《我要上春晚》,和周立波對央視文藝部主任郎昆的戲謔:“先拿郎晾在旁邊,晾到伊困著為止,格個就叫郎昆。”雖然都是拒上“春晚”的宣言,但在外人的眼里,卻像是與“春晚”之間欲迎先拒的秋波。其實在公眾的心目中,“春晚”能否接納郭德綱、周立波這樣的“草根”明星,已經成為衡量官方媒體具有何等胸懷的試金石。作為官方文化傳播最有效渠道的“春晚”,與最為草根的郭德綱、周立波之間有這樣似真似假、半真半假的彼此選擇、相互博弈,在以往官方文化一統天下的時代,完全無法想象。

中國社會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最大弊端之一,就在于“朝堂”對“江湖”的全面覆蓋和窒息。若按學者們的話說,就是“政府”與“社會”關系的徹底失衡。政黨、政府對民間社會組織的刻意打碎,對民間社會的全面瓦解,使中國傳統的大一統結構得到空前強化。社會上升時期,全社會在政黨的指揮之下令行禁止、團結一心,取得驚人成就。而社會快速變革和發展的“青春期”一過,“朝堂”失去一呼眾應的正確性和正當性,而“江湖”又無規無矩、混亂一片。如此背景下,由趙本山、郭德綱等人代表的草根文化,在眼光紛紛向后尋找傳統資源的背后,是中國民間社會重建“江湖”秩序的內在需求和努力。除了他們各自的娛樂實力之外,這種在各自領域內的江湖地位,使他們具有了文化標志性人物的意義。而周立波迄今主動選擇堅守“孤島”,也是基于對海派文化大勢的正確判斷而作出的明智選擇。或許,隨著以“海派”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在中國民間社會中的擴張,周立波或他的傳人,會在全國范圍內獲得更廣泛的影響和更尊崇的江湖地位。

(作者單位:《北京青年報》評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