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當前,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風暴正在美國爆發并席卷全球。在3月16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被收購后,進入7月份,金融風暴開始轉變成海嘯,7月15日美國發生了歷史上第三大銀行破產案——加州儲蓄銀行破產,接著是美國第三、第四大投行美林和雷曼兄弟公司被接管和宣布破產,進入到9月,美國政府被迫宣布出資2000億美元接管“兩房”,又宣布由美聯儲注資850億美元接管世界第一大保險公司AIG,同時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央行聯手注資超過2萬億美元,以挽救瀕臨崩潰的金融市場。
當全球因金融危機而陷入極大恐慌,各國政府為阻止危機深化而疲于奔命的時候,人們也在深思這場危機的根源,思考這樣的救市行動是否把矛盾推向今后,從而會醞釀出更大的危機?還是會在海嘯發生后進入制度重建,重塑人們對金融市場的信心?
當代資本主義出現的十個新現象
人們當然會從理論層面進行這場反思,但我恐怕誰也找不到答案,因為當代資本主義已經是一個全新的形態了,不論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都已經難以解釋這些重大經濟現實問題了。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列舉當代資本主義出現的十個新現象,
第一,當代資本主義還是“過剩”型經濟嗎?
馬克思和列寧都指出,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是過剩經濟,這是因為,資本為追逐利潤要不斷擴大再生產規模,同時還會不斷壓低工人的工資,由此造成生產規模與消費規模的嚴重不對稱。現代西方經濟學的開山人凱恩斯也承認,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是“需求不足”,他們對資本主義經濟本質特征的表述方式雖有不同,說的卻是同一件事,就是資本主義經濟是供給大于需求的經濟。但是看看當代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供大于求的過剩經濟嗎?貿易順差是衡量生產過剩的重要指標,美國自1981年出現貿易逆差以來,已經持續了20多年的逆差格局,而且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呈現出急劇擴大趨勢,2005年美國的商品貿易逆差高達7258億美元,占到當年GDP的近7%!而且不僅僅是美國有持續擴大的貿易逆差,英國的貿易逆差也已經持續了十多年,西班牙的貿易逆差也持續了近十年,法國和意大利在90年代中后期以來一直在貿易順差和逆差的邊緣波動,最近兩年也已經轉入了穩定的貿易逆差,在當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只有德國和日本還是持續的貿易順差國,但日本在2005上半財年(4~9月)的貿易順差已經縮小了30%,并且首次出現了海外投資收益超過貿易順差的格局。這種趨勢說明,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遲早都會轉入持續貿易逆差格局,如此,傳統意義的資本主義過剩形態還存在嗎?
第二,當代資本主義還是商品和資本輸出地嗎?
馬克思和列寧都指出,由于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資本家殘酷壓榨工人的勞動血汗,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導致在國內市場上消費需求不足和生產規模過大,資本為了尋找出路只能是進行商品和資本輸出,因此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是商品和資本輸出國,而為了保證商品和資本的順利輸出,資本主義國家就要通過戰爭方式,在海外不斷掠奪殖民地,從而使資本主義走上帝國主義的道路。但是看看當代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已經不僅不是商品凈輸出國,而且早已不是資本凈輸出國了。美國自1985年轉入資本凈輸入國后,已經連續20年成為資本凈輸入國,到目前為止,美國的海外凈負債已經超過了3萬億美元。由于有貿易順差才有商品和資本輸出,因此隨著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主體將逐步轉入到貿易逆差格局,可以預見,就整體而言,當代資本主義轉變成商品和資本凈輸入格局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第三,產業資本在資本主義經濟中還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嗎?
馬克思在偉大的著作《資本論》中曾指出,在資本的各種形態中是產業資本“居高”,因為只有產業資本擔負著創造剩余價值的功能。但是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產業資本的衰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1985年美國制造業產出占GDP的比重還有28%,1990年就下降到18%,2003年又下降到不到14%。英國制造業產出占GDP的比重也從1990年的20%下降到2003年的16.7%。由于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已經進入到“后工業化社會”,制造業比重的下降似乎是常理,但伴隨著制造業比重的下降,國內的制造業不能滿足本國需求而需要大量進口就超出常理了。例如,2003年美國的商品貿易逆差已經相當于本國制造業產出的近40%了。2005年美國非制造業雇員人數增加190萬人,而工廠職位數減少6.4萬個,同期內美國的貿易逆差從上年的6667億美元增加到7800億美元,說明美國的制造業仍處在萎縮過程中。有人說發達國家貿易逆差的擴大,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產業的結果,這個認識并不全面,因為以美國為例,在目前美國的全部進口中,來自美國海外公司的進口僅占到20%,所以發達國家貿易逆差的持續增長,還是生產不足的結果。實際上,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中的產業資本家,正在經歷著從產業資本家向非產業資本家的大規模轉變。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國的第一大破產案“安然”公司。“安然”本來是一家大能源公司,但是在1999年的公司營業額中,傳統的能源生產與貿易經營額卻僅占到3%,而其他都是金融商品和衍生品交易。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產業資本家放棄了傳統的物質產品生產,才造成了發達國家相對于需求的生產不足。如果從資本方面看,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就更說不上產業資本仍居高位。例如,目前每年的國際貨幣交易額高達700多萬億美元,而與商品貿易額有關的只有7萬億美元,說明與生產流通有關的貨幣交易僅占到1%,因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當代資本運動的主體已經從產業資本中脫出了。
第四,周期性地爆發經濟危機還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典型特征嗎?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都反復論證了生產過剩危機的周期性爆發,是資本主義經濟特有的現象。恩格斯指出:“大批資本家投身于工業,生產很快就超過了消費,結果,生產出來的商品賣不出去,所謂商業危機就到來了。”(《共產主義原理》)這段對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現象的經典描述用在今天的中國倒有幾分相似,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體中,我們還看到過經典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嗎?既然當代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將要從生產過剩狀態轉變成生產不足狀態,恐怕未來我們將很難再看到經典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了。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經濟新出現的特征是,在經濟增長中只有需求的增長而沒有供給的增長,例如2001~2004年,美國的GDP增長了10.4%,但工業生產增長率為“0”,同期英國的GDP增長了9.5%,工業生產卻下降了2.6%,正是因為只有需求的增長而沒有供給的增長,才不斷拉大了這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逆差,從而形成了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特征,也說明當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從以往的著重于創造供給轉向了著重于創造需求。
第五,二戰后的“水平”分工體系與“垂直”分工體系還存在嗎?
二戰后,美歐國家跨越大西洋展開了制造業內部零部件級的產業分工,相對于戰前國際貿易主要是在宗主國和殖民地國家間的部門間貿易體系而言,戰后國際貿易體系的最大變化就是,貿易的主體是在發達國家間進行,貿易的內容也從初級產品貿易為主轉變成制成品貿易為主,由于用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與赫-俄模型已經不能解釋這種現象,遂有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產生。至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則仍然維持了戰前初級產品與制成品交換的格局。這個格局從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形成,并持續到了90年代初期。但是從今日的國際貿易格局看,戰后已經持續了40多年的“水平”與“垂直”貿易分工體系正在被打破,首先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制成品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其次是以往年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的初級產品,開始從部分發展中國家向中國這樣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地區流入,甚至部分發達國家生產的初級產品也流入了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例如有資料說明,目前中國在世界初級產品市場上所吸納的份額已經達到了20%,在中美雙邊貿易所涉及到的98大類產品中,中方順差的有75類產品,都是工業制成品,而美方順差的23大類產品中,絕大部分是資源類產品。這種與以往貿易格局不同的制成品和初級產品的“反向”流動格局,已經開始徹底改變了戰后持續了幾十年的“水平”與“垂直”分工體系,使當代國際貿易格局出現了“扁平化”勢頭。那么,我們應當用什么理論來解釋這種新現象呢?
第六,國際FDI的主體還是在發達國家間流動嗎?
從有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以來直至二戰前,國際產業資本的主要流動方向始終是從宗主國到殖民地,大約占到國際直接投資的60%以上,戰后新出現的產業資本流動格局,則改變成主要是在發達國家間流動,大約占到80%。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FDI增長率開始顯著超過流向發達國家的增長率,2004年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國外直接投資猛增了48%,流入發達國家的國外直接投資卻下降了16%,發達國家所吸納的國際直接投資比重,也從以往的超過80%下降到2004年的51%,而按照2004年的增長率格局,大約再用5年時間,發展中國家在國際FDI中的比重就會又回升到二戰前的60%以上。與此相關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外資出口在發展中國家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在日本的經濟起飛中,外資出口幾乎為零,70年代“亞洲四小龍”開始經濟起飛,外資出口比重也不超過10%,80年代“亞洲五小虎”的經濟起飛中,外資出口比重不超過20%,但是在進入新世紀后在中國的出口中,外資企業比重已經直逼60%。這些情況都說明,我們的確是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國際產業、投資和貿易格局的大變化時代。
第七,價格還是由供求決定的嗎?
薩繆爾森在其不朽之作《經濟學》中曾說,如果教會鸚鵡說“供給”和“需求”這兩個單詞,鸚鵡也可以成為經濟學家,因為由供求所決定的價格,可以解決市場經濟中的“生產什么”、“生產多少”以及“為誰生產”等基本問題。總之,供求決定價格似乎是資本主義經濟中亙古不變的規律。但是看看當代的資本主義經濟,供求還是決定價格的唯一尺度嗎?如果還是,為什么近5年在全球石油基本供求平衡的情況下,國際油價會大漲了7倍呢?當然當代西方經濟學中有所謂“合理預期”學派,在期貨交易中更講究預期問題,然而如果石油供求在未來幾十年中都能夠基本保持平衡,國際油價脫離基本供求的暴漲能說是基于“合理”的預期嗎?如果石油的價格決定脫離了供求,焉知礦石、鋼鐵、有色金屬、谷物、棉花、油脂、木材等類似的初級產品的價格決定,不會步國際油價的后塵呢?
第八,匯率還決定于貿易差額嗎?
傳統的匯率理論說明,匯率變動是被一國的貿易差額方向所決定的,如果一個國家有持續貿易順差,則本幣的變動方向是升值,反之則要貶值。但是看看當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匯率與貿易差額變動方向的關系,已經出現了本質性的變化。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期,經歷了長達10年的強勢美元歷程,但是在美元保持強勢的同時,美國的貿易逆差卻是前所未有地拉大了。反之,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歐元對美元強勁走強,歐元區國家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卻擴大了3倍。由此看,傳統的匯率理論已經被徹底顛覆了,那么應該用什么樣的新理論來解釋當代匯率與貿易的關系呢?
第九,外匯儲備還是主要來源于貿易順差嗎?
在傳統的市場經濟中,一國外匯儲備的正常來源,主要是貿易順差以及部分流入的國際直接投資,但是日本2002~2004年的貿易順差只有2794億美元,同期內外匯儲備卻增加了5985億美元,由于日本幾乎沒有什么直接投資流入,從傳統來源形成的外匯儲備,僅占同期外匯儲備增加額的46.7%。無獨有偶,在同一時期內,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了3978億美元,但同期的貿易順差加外資流入只相當于外匯儲備增加額的2/3。從世界范圍看,2001~2003年全球貿易差額為總進口大于總出口11259億美元,可同期內各國的外匯儲備卻增加了11417億美元。既然是全球貿易逆差,那么外匯儲備是怎樣形成的呢?
第十,利率還是調節宏觀需求的主要工具嗎?
長期以來在市場經濟中,利率始終是調節宏觀需求的主要工具,而利率在調節宏觀需求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利率與總需求、匯率、通脹率等宏觀變數有著固定的傳導機制。例如,當減息時國內總需求就會增加,進口需求也會相應增加,本幣就會貶值,同時通脹率會上升,加息則會出現相反的宏觀效果。但是看看美國90年代以來的表現,基本利率水平是一個從高到低的過程,雖然出現了長達10年的經濟增長,但是美元卻步步攀高,通脹率卻不斷走低。從2004年6月開始,美國進入到新的加息過程,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加了3.25個百分點,反映國內需求的財政和貿易“雙赤字”卻仍在不斷擴大,美元也大幅度升值,通脹率則從2003年的1.9%上升到2004年的2.8%,2005年又進一步上升到3.7%。日本的案例更有意思,自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政府實行了“超寬松”貨幣政策,基本利率幾乎為零,但國內需求卻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里陷入低迷和出現長期通縮。所以僅從現象上看,利率與宏觀需求、匯率和通脹率的關系已經不那么固定了,這些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虛擬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
類似以上十個問題的疑問還可以列舉出很多,但這十個問題我認為最具有代表性,因為這些問題對傳統的“東西方”理論最具有挑戰意義。
這十個問題最終又都會歸結到在當今時代,什么是貨幣?什么是資本?什么是價值?
在傳統的市場經濟中,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而貨幣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地位,是因為在金屬貨幣時代,生產這些金屬貨幣如銅、金、銀等所花費的勞動時間,與生產一般商品所需要的時間是大致相等的,所以,貨幣的創造也是價值的創造。例如自14世紀以來,銀是各國貨幣的主體,而當銀的生產和供給增加超過了需求的時候,就會出現世界性的價格上漲,反之則會下降。但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貨幣脫離了黃金后,由于貨幣的創造不再具有物質屬性,貨幣的創造已經不是價值的創造,貨幣也就不再具有與一般商品生產等價的基本屬性。例如一張100美元面值的貨幣,其印刷成本只有4美分,如果是電子貨幣,則連4美分也省了,如此,貨幣及其所標志的價值是什么東西呢?
這種變化也使資本的概念發生了根本改變。在傳統的資本主義經濟中,資本是“物化勞動”,是由產業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凝結而成的,因此資本的增值只能通過擴大物質產品的再生產來實現。但是在今天,資本通過在虛擬經濟世界中的運動同樣可以實現增值,而且增值的幅度遠大于通過擴大物質產品再生產過程所獲得的程度,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近幾年的利潤增長中,有1/3到40%是來自其資本額僅占3%的金融子公司,而傳統汽車生產的利潤則十分微薄,甚至是虧損的。由于資本增值的主體不再來源于物質產品生產和工人的剩余價值,資本的特性與資本增值的方式,以及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各種特有規律就會發生深刻的歷史性改變。回顧歷史,美國在長達200年的工業化過程中,服務產業的比重長期停留在55%以下,1956年以后迅速上升,到目前已經上升到占GDP的75%以上。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英、法、德、意、日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完成了工業化任務,服務業比重也出現了提高的趨勢。因此從總體上來看,到了70年代后期,世界資本主義已經跨越了物質生產發展的階段。由于資本主義經濟體內的物質產品需求逐漸飽和,產業資本通過發展物質生產謀求利潤空間已日益狹小,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產業資本競爭不斷加劇。在80年代,這種競爭的加劇主要表現在以德日為代表的后期資本主義國家以投資、收購、兼并的方式大舉進軍美國市場。但是80年代“冷戰”還沒有結束,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東西方”的對立,歐洲和日本在來自東方的威脅面前,需要美國軍事實力的保護,一直不得不對美國的經濟利益讓步。比較典型的事例就是1985年的“廣場協定”,美國為了增加商品的輸出,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壓迫德國馬克和日元升值,以至于造成了日本90年代初期的資本市場的崩潰和金融危機。然而1991年發生了8·19事件,前蘇聯社會轉軌,“冷戰”時代隨之結束,歐日對美國的軍事依賴突然消失,長期被“冷戰”抑制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的經濟競爭壓力突然被釋放出來,引發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的一系列新的、本質的變化。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虛擬資本主義時代,一個巨變的時代。
20世紀70年代初,二戰后所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貨幣增長開始脫離物質生產的制約,已經給虛擬資本市場的發展準備了條件;“冷戰”的結束,則給資本市場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寬松政治環境,這就使各類金融商品和衍生品的交易得以瘋狂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世界貨幣市場的年交易額已經高達600萬億美元,是國際貿易總額的100倍,全球金融產品交易總額高達2000萬億美元,是全球年GDP總額的70倍。可以說,當代資本運動的主題已經轉移到了虛擬產品生產的方面。
而這一轉向與當代資本主義轉向“生產不足”型經濟是密切相聯系的兩個方面。
虛擬資本主義經濟之所以能長期生產不足,但還照樣錦衣玉食,就是由于可以用虛擬產品與其他國家提供的實物產品相交換,滿足國內對物質產品的需求經常項下持續擴大的貿易逆差,可以靠資本項下輸出虛擬產品所獲取的外匯來平衡,這就是“虛擬經濟生存狀態”。
以中美貿易為例,中美貿易逆差雖然2002年已經超過了千億美元,但中國當年的貿易順差總體計算只有303.7億美元。這就是說,中國雖然不能從美國買回等值的物質產品,但是因為世界其他國家都接受美元,中國仍能從其他國家買到與700億美元等值的物質產品。中國由于常年順差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而這些外匯儲備又主要投資于美國資本市場,從中獲得每年超過200億美元的收益,這些投資收益如果需要,仍可以從其他國家滿足中國的進口需求,所以只要美元不崩潰,仍具有世界霸權,中國就從與美國的貿易中不斷得到好處。從美國來說,因為向美國輸出物質產品的國家對美元和美國股市和債市有信心,愿意長期擴大持有美元,并把獲得的美元再投入到美國資本市場,就有能力保持其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間的平衡,可以不斷擴大其“虛擬經濟生存狀態”。
但是如果是用虛擬產品和實物產品相交換,所交換的對象就只能是世界各國的物質產品的凈剩余,因為國際貿易的實質是各國依據比較優勢原則互通有無,出口就是為了償付進口。如果出口長期大于進口,這個貿易盈余部分只能是該國物質產品的凈剩余,否則就會影響一個國家基本的生產與生活消費。但是在特定的時間內,世界物質產品凈剩余額是有限的,因此并不是所有進入虛擬經濟生存狀態的國家都可以充分享受到“虛擬經濟利益”。美國的貿易逆差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始終在年均1500億美元上下,90年代后期才開始急劇增加,而年均5000億美元的水平,已經吸納了全球70% 以上的凈剩余產品,如果加上英國和西班牙,這個數字就上升到85%。
所以,只有擁有貨幣霸權的國家才能對世界凈剩余產品實行獨占,這就必然導致在虛擬資本主義時代,不同的虛擬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圍繞世界貨幣霸權進行激烈地爭奪。
資本主義已經有了數百年的歷史,從自由資本走到壟斷時代的資本主義,今天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出現了許多新變化、新特征和新規律,但是還沒有新的理論把這些巨大的歷史性變化歸納和概括成新理論。斯密和馬克思沒有見過電燈泡,列寧沒有見過電視機,凱恩斯沒有見過彩電,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創始人在他們所生活的時代,發現了反映那個時代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科學理論,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經濟運動的形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所謂“山也不是那座山,河也不是那條河,貨幣也不是那個貨幣,資本也不是那個資本”了。當代的資本主義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而與當前發達資本經濟比較,中國還處在發展傳統物質產品生產的工業化高峰期。如不研究認識世界資本主義運動的新規律,以及其對中國工業化所產生的新影響,我們在設計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對外開放方針的時候就不能爭取到戰略上的主動權。所以,如何認識這場金融風暴,中國經濟又如何在虛擬資本主義時代得以健康穩定地發展,這些都是擺在當代中國人面前的新任務。只有認得清世界,才能看得清自己。進一步加深對虛擬資本主義的認識,是目前中國謀求經濟進一步發展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務。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