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中美貿易戰以來,中國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經濟下行壓力陡然加大。加之前幾年開始的經濟結構性調整,關于危機的成因與對策的討論也日益活躍起來。
關于經濟危機,熟悉馬克思主義的人一點兒都不陌生,通常將其指稱為周期性經濟危機。資本主義自其誕生以來就與商業周期相伴相隨。市場經濟由于微觀主體的逐利沖動,會自發向利潤率高的行業集中,導致產能大幅增加,競爭日趨激烈,最終出現生產過剩。而由于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與生產過程社會化的根本矛盾,資本占有方與勞動力出賣方的分配也會日趨不平衡,逐漸導致貧富分化加劇,社會購買力嚴重不足,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危機便呈現出典型的相對過剩特征。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步入了市場化取向的經濟改革道路,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因素,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避免經濟周期性危機么?目前看來不能。既然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則生產過剩、貧富分化、商業周期等弊端也會與經典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一樣出現。與此同時,中國也不可避免要為資本尋找更廣闊的資源空間與市場空間,近十幾年來企業大面積的走出去行為,與國際社會產能合作的愿望,均證明了這一點。
這一輪中國經濟的下行周期,體現出明顯的生產過剩周期性危機的特點,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均出現全面的產能過剩。而伴隨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網絡,外部危機也會不斷輸入國內,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由于西方購買力的下降,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出口導向經濟的過剩生產能力。中美貿易戰,只是這種全球范圍生產過剩周期性危機的集中表現。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和資本在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民生方面的效率優勢,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
然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要克服生產周期性危機的弊端。要以社會主義的制度、意識形態、國家調控與強大的國有企業,駕馭市場經濟自發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尤其當市場經濟的生產過剩危機爆發時,必須以強有力的社會主義政治與經濟手段加以調控和引導。社會主義應駕馭市場經濟,而非被市場經濟所駕馭。目前,市場經濟已經找到了現實的載體及表現形式,而社會主義則似乎缺乏有效的政治經濟載體以實現其調控經濟、協調貧富的有效方式。
為了克服經濟周期危機,西方社會嘗試過多種方案,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曾為克服經濟危機作出過貢獻。但上世紀70年代的滯脹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十年來全球經濟的普遍萎靡,證明這種理論的局限。蘇聯曾實行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試圖以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克服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和盲目性,中國也曾經實行了三十多年的蘇聯式計劃經濟,但卻無法解決分配的激勵問題,生產效率的低下問題,不得不在1978年走向改革開放之路。
認識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找到克服和解決經濟危機的辦法,可以說是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面對的最大挑戰。為此,需要我們不斷解放思想,將社會主義的優勢真正發揮出來,將市場經濟的潛能也真正調動起來,不斷發展出符合中國實際的創新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探索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并為人類社會克服資本主義的根本性弊端開辟出新路。
《文化縱橫》編輯部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