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綺珍 | 臺灣師范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導讀]伴隨某知名視頻網站查封,網友對沒有薪水、“用愛發電”的字幕組飽含同情。本文從中國的互聯網字幕制作實踐出發,認為新自由主義社會下所慣用的競爭與表演被巧妙地納入中國字幕組的工作倫理當中。一種結合新自由主義工作倫理與非盈利的利他主義的特殊勞動新價值被創造出來——它挑戰了資本主義世界“以商業利益為新自由主義的必然條件”的法則。本文提出,中國字幕組的文化現象,可以從“龐大人口造成的中國勞動力競爭”,以及“目前中國于全球生產體系上所處的位置與生產價值”的觀點做脈絡性的解讀。中國字幕組所產生的新自由主義式的競爭,與中國于全球市場的崛起,所引發的國族主義式的渴求進步,與期望快速趕上全球化下最流行的消費與現代性有密切關系。
本文想獻給加入中國字幕組的無名英雄們——他們大多來自中國大陸,少數來自臺灣、香港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們,自愿無償地奉獻自己的時間與勞力,為國外的影音檔案制作中文字幕并將之廣泛地發布于各式各樣的網絡論壇中。中國字幕組所展現的集體性的決心與熱情,使得全球華人觀眾、聽眾很輕易地通過網絡下載,或是視頻網站的點閱,欣賞到最新最快,而且免費,已經配好中文字幕的影音節目。字幕翻譯者與網絡版本的字幕作品的出現,意指著仰賴互聯網的下載與網絡/電腦為主的視聽觀賞文化逐漸成為客廳電視文化的另類選擇。由于電腦軟件與互聯網的科技親切性、便利性,字幕制作變得更容易以及越來越成熟。
字幕制作并不是最近才有的新奇現象,無授權影音版本的流通一直是全球次文化團體的普遍實踐。例如:美國的日本動漫迷早在90年代末期就開始了錄影帶的字幕制作。中國字幕組顯然也并非中國獨有的文化,科技的迅速更新成長,尤其是互聯網寬頻的普及平民化,使得線上社群的字幕制作形成了全球化的現象。
雖然字幕組的活動無可避免地牽扯到版權的爭議,然而這并不是本文意欲處理的問題。本文將探索中國的互聯網字幕制作實踐如何建構了多層次的文化地理景觀、聚合了影像的跨國流動、啟動了生活方式的轉換,以及召集互聯網年輕一代的華人社群,參與無授權的資訊經濟,并自愿地投入情感/非物質/免費的勞動。中國網絡字幕組的成員扮演著多元的角色──他們是觀眾、聽眾、消費者、互聯網使用者、勞動者、自愿工作者、發布者、流通者、鼓吹者與語言翻譯中介者。此研究將重心放在專門制作日劇與美劇的中國字幕組,不只是要了解中國字幕組如何組織與運作,還要進一步分析在中國崛起于全球市場以及追求國外“更先進的”消費與現代性的脈絡下,字幕制作者的勞動/工作認同與主體性如何于資訊經濟、DIY互聯網文化而建構起來。選擇日劇字幕組為研究對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身為一個長期的忠實日劇迷(從90年代初期日劇登陸臺灣開始),我較容易聯絡到專作日劇字幕組的工作者。而美劇作為研究目標,則是考慮到中國的美劇字幕制作是所有電視字幕制作項目中,最熱門也是競爭最激烈的門類。
我使用“新自由主義的工作倫理”一詞來指稱與理解中國字幕工作者工作與組織運作的動態。“新自由主義”最普遍的用法,意指以美國為主要象征的“資本主義式的帝國主義”,重點在于“資本主義的策略”強調“個人責任與命運的新自由主義理性”。部署治理性(govermentality)與主體性(subjectivity)的技術,新自由主義依賴“知識與專家系統的配置去引導自我激勵與自我規范,這將使得公民在充滿起伏不確定性的市場狀況下,它們的選擇、效率與競爭力產生最大化效益”。本文研究發現,新自由主義的運作模式也被中國字幕組采納與執行于字幕制作的工作倫理實踐中,細節部分將于本文的后半部份詳述。最后,本研究認為中國的字幕組活動應該從中國在全球生產體系下所占據的位置/角色,以及新自由主義氛圍下的中國,年輕一代所實踐的生產與消費的邏輯下來理解。
▍中國字幕組與BT論壇的崛起
早在2001年,因為互聯網寬頻的逐漸普及,中國愛好日本動漫的網絡社群,已經開始交流字幕制作。然而中國字幕組有系統性地大量興起,與BitTorrent論壇(簡稱BT論壇)的流行有很大的關系。2003年至2004年之間,BitTorrent,BT論壇風行席卷了中國。在中國,BT有個綽號,叫做“變態”。這個詞聽起來雖然有點貶低的意味,但是也指出了BT作為強而有力的P2P形式的非典型特性──一種鼓吹自由分享、集體合作,以及促進更快下載速度的P2P的通訊協定。目前有多少BT論壇呢?從BT@China聯盟也許可以瞥見。BT@China聯盟是一個連結了大約七十四個中國BT論壇的資源搜索平臺(至2009年七月),展示了強而有力的友愛結盟,以及龐大的論壇數目與實力。

一般而言,通常一個BT論壇有一個至幾個不等的字幕組。中國BT論壇的特色如下:主要的重要任務之一為養育一群工作者,制作字幕以及規律性地通過互聯網發布與流傳最新數字化、具中文字幕的國外電視節目、電影或動畫等影音檔案。部分大型論壇甚至發展出影視新聞發布區與評論區,甚至發行定期的電子雜志,報導最新影視資訊,或是自我心情抒發、字幕組工作內幕消息等。有些論壇只提供轉檔服務,例如將臺灣與香港的影音產品制作成數字檔案。最受字幕組青睞的資源為美國電視節目與好萊塢電影,其他包含日本動畫、日劇、韓劇、泰劇等則為次要選擇。成品的熱門程度也反應了現實中中國年輕一代的喜好。
中國BT論壇崛起的原因主要如下:首先,部分原因在于互聯網與寬頻服務的推廣普及,這意味著中國“從毛澤東時代的過去轉變成后文化革命、后社會主義的社會”。Michael Kean則指出,中國“博客、線上游戲者與音樂下載者的一代”,基于網絡式的“同儕評審網絡連接”(peer-reviewnetwork),將中國的社會集體主義,轉化成“后集體主義”(post-collectivism)。根據美國報紙USAToday 2008年的報道,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擁有全球最大互聯網人口的國家。此消息亦指出中國互聯網的使用者在2008年3月底已經達到了2億3300萬人。再者,中國對于國外影視節目的進口以及本國媒體節目內容實施嚴格控管,這使得中國的觀眾、聽眾開始去尋求其他的途徑,互聯網則成為一個可以超越現有局限媒體環境的重要管道。中國BT論壇開啟與擴張了以互聯網為主的觀眾、聽眾/消費者DIY文化──這里的主動不只是字幕工作者的積極勞動,還有下載者的自主自發性。
▍中國字幕文化、資訊經濟與非物質/免費勞動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包含:1. 以專作日劇聞名全球華人世界的“豬豬日劇”——“豬豬日劇”在日劇字幕制作發布方面一直處于領先的地位,尤其在數量方面,尚無其他的字幕組能與之匹敵。2.專作日劇的“日菁字幕組”(又稱TVBT,隸屬于“麻辣論壇”),同樣也是聲名遠播,由于字幕組規模較小,制作數量暫居第二。3.以專作美劇與好萊塢電影聞名(尤其以美劇為主打),擁有龐大規模的“謦靈風軟”(又稱FRM)、“伊甸園”(又稱YDY),以及“人人影視”(又稱YYeTs)。以上字幕組平均成立了至少3至5年時間、組織規模與運作模式都具有某種程度的穩定與規律性。我通過MSN聯絡到“豬豬日劇”的兩位字幕工作者,并于2007年6月至上海進行訪談,后持續使用MSN溝通至今。“日菁字幕組”、“謦靈風軟”、“伊甸園”,與“人人影視”主要則是進行線上觀察。成立于2006年、以制作美劇聞名的字幕組“謦靈風軟”,因制作美劇《越獄》(Prison Break)(2005-2009)在中國快速竄紅、聲名遠播。本研究的目的并非在于將以上所述的四個字幕組做一全然完整的徹底研究,而是藉由不同字幕組的所呈現的片段面貌,反映出本文所想探索的主題──字幕組的動員運作、勞動主體的建構與新自由主義的工作倫理。
2007年夏天于上海訪問到的“豬豬日劇”字幕組兩位工作者,分別為西西(女)、云起(男),二人均剛大學畢業一兩年,在上海工作。他們在大學時期就加入“豬豬日劇”,兩位受訪者皆不是日文相關科系畢業,而是大學時代將學習日文當作一種興趣。大多數的中國字幕工作者皆是大學/研究所在學學生,或是大學畢業的白領階級、都會人士,通常具備相當程度的語言能力與科技知識/科技設備。互聯網的便利性與即時性,給分布在中國的各個角落,尤其是大城市的各式各樣的字幕組基地與字幕組人員帶來了便利。
這里將介紹一般日劇字幕的制作流程,此流程與制作其他電視劇的字幕組大同小異。“豬豬日劇”的網絡文章對整個流程有很完整的介紹。首先,有人負責在一出日劇播映之后,馬上找到最新的資源,通過互聯網傳送給字幕制作團隊。接下來,一集約45分鐘的劇大約須花費三至四個小時來聽譯。通常為追求速度,一集日劇會有三至四人一起合作翻譯,也就是一個人分配到劇集11至15分鐘的翻譯量。之后,會有專業校對將一集的翻譯作統一修正。而此時,時間軸的工作人員則負責清除原有的廣告,并將校正過的字幕放在螢幕上與音軌作配合。最后的任務為壓制與上傳,電腦設備越高級,速度會越快。總的來說,最理想狀態,完成一出中文字幕的時間至少需要八個小時。由此可見,科技與團隊合作提高了字幕組的勞動與工作效率。

“豬豬日劇”是中國目前最著名的字幕組之一
以下將描述資訊科技靈活控制與中介字幕制作文化的方式。根據J.Macgregor Wise的描述,現今社會已經轉變成Gills Deleuze所稱的控制社會(the society of control)。控制社會所操作的方式是藉由持續的接觸、快速的溝通與調整形塑(modulation),而非監控下具有權威導向的威脅與拘束。資本主義社會與消費社會設置了軟性與內在性的控制技術,巧妙地使我們成為資訊經濟的流動之中被深化了的主體(an intensified subjectivity)。Wise繼續指出,控制社會“并不壓抑情感,反而進一步引發追求過度的情感”,在此情感“成為一種主要控制的手段”。我認為互聯網崛起的字幕組正是資訊流動、全球化跨國文化交流,與控制社會對于速度/情感深化的追求,以上三者結合下,所產生的次文化。有趣的是,對于速度/情感深化的鼓勵,并非只是來自資本主義生產者意圖控制消費者的欲望。就字幕組的例子而言,它們借力使力,一方面成為被深化的主體,浸淫于對于娛樂資訊/速度/情感的投入;另一方面,它們藉此,轉換此控制力成為生產翻譯版本的動力,擺脫正版資本主義的控制。
中國字幕組大多對國外電視劇進行中文翻譯,以發布電視劇為例,它們通常需要建立一個公式化與標準化的工作情景與時間表,以追上電視劇的播出頻率,通常在電視劇正式播放后的兩三天內快速發布。速度,是一個可以滿足資訊經濟下的消費者的關鍵因素。在此,字幕制作者本來就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除了取悅自己作為渴求速度的消費者,藉由無私的網絡分享,也同時取悅作為消費者的其他觀眾。而這種資訊洪流結合速度/情感引起的競爭感,不僅是與正版商爭奪翻譯權的潛在張力,也可解釋有關字幕組之間互別苗頭的部分緣由。
盡管中國字幕組并沒有特殊的商業目的的操控性,字幕組能夠有效地運作,在某種程度上,仍依賴控制社會里資訊經濟的控制邏輯。例如:許多字幕組不只將征人廣告放在原有 BT 論壇上,也將之作成附加檔案和中文字幕影音檔案一起成為可被下載的檔案包裹。這些使用電腦來制作字幕的工作者,其實也被過度爆炸的娛樂資訊裹挾,如日劇的宣傳與新聞藉由無國界的互聯網可輕易獲得。工作者所需的自我控制與組織動員所形成的控制將科技與情感連接起來。藉由QQ、MSN與email具有滲透性的線上溝通與被強化了的情感動力(包含追求資訊速度/成就感/學習等情感因素),中文字幕的團隊收編了相互與多邊的線上監控與督促,以促進不同節點的工作者一起維持字幕組的生產與發布。
字幕勞動以彈性累積(flexible accumulation)的方式操作彈性勞動,展現了控制社會里的法則:“調整形塑成為主要的權力運作”。以“豬豬日劇”為例,其維持運作的方式有一部分包含內容即招募盡可能多的人才,并實行預備階段的工作訓練,以符合字幕組不時之需。受訪者西西就表示她時常需要給新人語言、翻譯能力進行測試評估。這樣的管理策略降低了負責人可能臨時或是現實生活中因故離開,因而無法執行任務的風險。受訪者云起表示,他與另一受訪者西西,分別于2005年與2006年加入“豬豬日劇”。自2008年起由于換了工作,業務加重,云起已經暫時離開“豬豬日劇”。然而基于對“豬豬日劇”的深厚情感,他表示有機會還是會想回去繼續服務。受訪者西西則于2009年春天赴日本留學攻讀碩士。為了適應日本的留學生活,西西表示她請假休息了一季,但仍會繼續擔任翻譯校對工作。以“豬豬日劇”的勞動狀態而言,云起認為兩、三年大概是一般工作者平均能夠持續工作的時間。有些人會繼續待下來,但是是以校對與小組領導者的身分來幫忙。大學生一直是字幕組的清新主力,對日劇的愛,通過互聯網科技的中介、去地域性與無所不在,使得勞動資源盡管具有流動性與時間性,還能源源不絕地輸入進來。
我們如何理解在資訊社會里逐漸壯大的字幕工作者呢?非物質勞動(immaterial labor)的概念也許可以部分解釋資訊社會里所建構的新工作主體,也就是后福特主義式的“智識普羅階級”(intellectual proletarian),通常從事與“標準、時尚、品味、消費基準以及更策略性地公共意見”等生產有關。中國字幕組也回應于此種趨勢,扮演著非物質勞動的角色。一方面,它們成為文化中介者,加工與傳播外國影視產品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觀,另一方面,其勞動力的動態則融入資訊經濟下的“集體學習過程”(體現于科技/語言翻譯/文化翻譯的相互合作與知識交換累積上),以及“互聯網連結與流動”。
字幕組不僅是非物質勞動,也是免費勞動。互聯網文化是免費勞動與免費的禮物經濟結合并展現的場域,各式各樣的博客、email、網頁維護等等都是網民受益于免費的禮物經濟,但也同時付出免費勞動的典型例子。此種現象并非是理想的共產主義的復蘇,而是文化經濟與數字經濟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中國字幕組為非營利組織,然而為了保持正常營運與擴充組織規模與對外服務,無法完全與跟電腦、電腦軟件、服務器、FTP、充滿廣告的網頁等等相關的資訊科技資本主義切割。字幕組論壇網頁的廣告多由一些網路或科技公司贊助,例如最近(2009年7、8月觀察到的)“9X9輕松自載迅雷下載盒”在“人人影視”與“謦靈風軟”的首頁皆出現其主打的廣告。字幕組與互聯網經濟的結合,是求生存的一種策略,而非求取商業獲利的終極目的與手段。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互聯網文化中的每件事或每個參與者都是以同樣的方式,無所分別地被商業化的原創影音提供者所控制,在這之中沒有任何的權力斗爭或抵抗。中國字幕組的研究需要被放置于其特殊的脈絡中來理解。它們并非以合法的關系屈服于影音作品的原始提供者,而是直接取代,并自我壯大成為華人世界中文翻譯版本的工作坊與運營中心。藉由互聯網,中國字幕組發明并宰制了一個不同于合法授權的需求/供應關系的機制,以及重新繪制了以華人社群為主的跨文化地理——重整了時間、空間,宣傳發布的模式,與觀賞/使用科技;不同于官方的行銷策略與正版影視產品在原產地接收與觀賞的文化地理。

字幕組常將中國習語或流行語放入翻譯中,使影視作品更加親近國民生活。
“人人影視”的門戶站,為了吸引線上下載族群,論壇的設計發明,針對部份重點影視產品,重新結合了線上DVD精美封面、電視節目/電影故事簡介,與下載資源有系統地列出。除此之外,以美劇的字幕制作為例,美劇字幕組發布的版本很多元,讓線上觀眾有不同的選擇,如:“普通的RMVB版本、Avi版、H264版,以及高清晰數字HDTV720格式”,“甚至PSP游戲機的專用格式。” 換言之,中國字幕組創造了一個多元科技聚合的平臺,將電視影音檔案、互聯網、電腦、DVD機,甚至是游戲機結合,讓高科技展示的空間不再是家戶客廳的特權,也不是如以美國為例的西方研究所強調的家戶情境中的客廳與電視,以及其他先進科技設備之間所形成的一種高科技包含美學設計的“炫耀式消費”,如:高級電視、音響、甚至是數位智慧宅自發控制體系等等設備。中國字幕組所推廣的不是一種將高科技視為高價具體物體設備來占據空間,進行視覺展覽;而是以互聯網為主要核心的領導中心,串連其他的數字科技或是家電,以低成本的互聯網下載為主要的科技手段,讓高科技體現于非物質的數字科技生活形式,形成有彈性且多層次的科技流動/科技便利/科技網絡連結。
“品牌化”是中國字幕組打響名號的一種推銷策略——它們標榜免費服務,鼓吹有特色的翻譯品質與系統性的量產、快速等。除此之外,它們也吸納了具備藝術美工專長的人才,對自身品牌進行logo與字幕特效的美學打造,以及于論壇公開自我宣傳,藉此形成某種品牌的個人化的生活風格,慢慢地潛移默化觀眾對于字幕組所產生的品牌認同。然而,中國字幕組所缺乏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所設置的版權的合法化的權力,在資訊社會里,互聯網的流動中,其所代表的是品牌所建立的名譽威望,象征資本的流傳與累積。
▍工作主體性與新自由主義工作倫理
中國的中文字幕制作者清楚地意識到他們所作所為是一種勞動與工作。“日菁字幕組”的組長說:“字幕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工作人員的心血,為大家無償提供。為了尊重原創者勞動,轉載請注明出處,謝合作。”受訪者云起也表示,“作字幕畢竟是工作。”普遍說來,盡管他喜歡日劇,他仍是有自己私心喜愛的日劇,然而為了團隊和諧與合作之故,他時常接受整個組的協商與任務分配,無法制作自己最喜愛或是最熱門的日劇。
我認為,“新自由主義的工作倫理”的概念,可以更生動精確地捕捉到中國字幕組運作的過程──字幕組如何被動員、建構工作的認同。新自由主義體現于一系列的思考、價值,與實踐,被內化于形塑主體性的過程,在此個人被召喚去服膺于社會、政府、教育體系、勞動市場、資本主義市場所努力維持的新自由主義秩序。新自由主義如何與工作倫理形成關系呢?資本主義市場實行的新自由主義,也就是雇主與員工認同自我管理式的“追求生產力、效率、競爭力”。
以本研究的五大中國字幕組招募人才廣告為例,它們皆清楚表明,制作字幕以服務廣大觀眾為主,屬于無償自愿性質,無法以金錢回饋。責任感、貢獻、熱心、團隊合作、決心、毅力、能力表現、服務、耐心等等,皆是字幕組征才廣告所列出的標準工作認同。相較于給付薪水的工作,字幕制作可能只被定義成“業余”;然而仔細觀察字幕組招募所開出的工作條件,在某種程度上,其認真程度,并不輸給正職的要求。“謦靈風軟”字幕組招人啟示明確表示:“字幕組原則上不收取只有假期才有時間的人,因為假期基本上不是美劇的播出檔期,無法投入時間與精力的情況下,請勿報名。”此廣告確認了字幕制作應該被視為“專業與專心投入”的工作,而非“休閑業余”才做的事。專業/業余,工作/休閑、生產/消費傳統意義上的界限似乎變得模糊。除此之外,字幕組試圖標準化與格式化工作的條件與效率,將每日/每月的工作量(翻譯句數、在線時數、影視產品的時間測量與工作分配的結合,以及影視產品以幾部為單位計算)以量化與鼓勵自我監督的方式來衡量與評估。字幕工作者所具備的資訊科技設備也須被規格化,需達到字幕組所需的水準。換言之,想進入字幕組的應征者,需要盡力展示自己為可被信賴、有效率的人才資本,這包含文化教育資本,如翻譯能力/科技操作能力,甚至擁有科技資本(電腦硬體軟體品質),也是一種自我勞動力的附加價值(addedvalue)──替字幕組維持/增進出產速度與效率的證明。以上所述顯現出新自由主義式社會下所慣用的計算理性(Calculable rationality)與自我治理(self-government)被納入自愿的字幕制作工作系統中。
除了之前所提對于影視產品的情感之外,改進與強化外國語言能力也是另一項讓他們投入制作字幕勞動的原因。替“謦靈風軟”工作的丁承泰提到通過制作美劇字幕使得他學習與增強英文能力,并獲得有關美國式生活與美國文化的知識。“豬豬日劇”與“日菁字幕組”均于網上提供交流區,歡迎熟悉日文的同好對于字幕組所生產的中文字幕版本提出糾正或討論。此類網路知識社群的建立,制造了民主式與互動式的自我學習、相互學習與知識累積的空間。以上的例子可知,一方面,中國字幕組的工作主體發展出新自由主義式的“創業家精神的心智”,注重自我訓練與自我成長,以及新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所強調的達成個人興趣/個人利益,同時可以服務別人。沉浸于外國影視節目、制作字幕的中國年輕人至少可以藉由非正式經濟領域的勞動,創造一個可以盡情自由表達/自由創作的空間。然而,中國字幕組大多不希望它們的組員同時替其他字幕組工作,此種強化社群歸屬感與工作忠誠度于工作倫理之中的現象,我認為這與不同字幕組之間形成的激烈競爭關系有關。
一方面,中國字幕組符合與模仿新自由主義的現實。他們建立起精英式的秩序,再次明確了自我狀態的充分利用與最大績效化。另一方面,互聯網字幕文化提倡非盈利的自愿奉獻似乎跟新自由主義根據資本主義規則下所產生的殘酷的勞動剝削產生矛盾。網絡資訊經濟已經使得共同生產與分享成為普遍成為內在性的實踐,藉此展演與推動“競賽式的給予”(agonistic giving)、“互惠性的追求”(reciprocity-seeking),以及“利他主義”(altruism)與“伙伴關系”(companionship)。此外,“互聯網的合作生產了新的智識的、情感的,以及社會的關系的網絡連結”。的確,藉由互聯網DIY文化的盛行,一種結合新自由主義工作倫理與非盈利的利他主義的特殊勞動新價值被創造出來──它挑戰了新自由主義的必備條件為資本主義商業目的。而利他主義的本質重點并非是激進性的,卻被染上競爭的色彩。中國字幕組之間的動態證實了勞動力競爭被切換到互聯網次文化的領域,并賦予新的意義,不再只是新自由主義與正式工作經濟的資本主義場景的特權。
▍結論:再審視中國字幕組、全球生產體系,與新自由主義的中國
字幕制作也算是中國制造,就像是自愿的加工者——負責將中文字幕放入原有的影視產品當中。目前中國在全球市場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代工與承包商,讓人聯想到中國字幕組與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生產體系上所占據的位階與功能雖不盡相同,但承擔了某部分類似的邏輯。換言之,不管是字幕組、制造商代工或是人力承包,都是全球跨國生產與消費的一環,而中國提供了人口眾多、有一定品質、有激烈競爭力與彈性的勞動力,一方面支持并擴展海外市場,但另一方面則是大多來自西方或是第一世界國家的原創產品的再生產與消費。
中國字幕組的文化,應該放在一個中國與其他流行文化發展時間上更“先進”的國家之間,如美國與日本等所形成的不平等文化交換關系上來檢視。對外國影視產品文化制作字幕是被想要超越中國本土,與全球最流行的大都會時尚/娛樂文化進行全球性接觸的欲望所引發,其中尤其以美國與日本于流行文化與消費上扮演宰制性的角色,成為最想被模仿與欲望的對象。中國年輕的一代作為“欲望的主體”(the desiring subjects),通過他們實驗性地與“從消費到工作”等不同領域所衍生的新自由主義實踐打交道,勇敢大膽地體驗與表達他們“多元的渴望、希望、需求與熱情”。而此種在中國延燒的新自由主義欲望被轉換成充滿競爭性的、過度旺盛的活力,以致于此競爭力貫穿了從正式工作經濟,到生產與消費結合的需要免費勞動的互聯網經濟等等不同的勞動舞臺。
王智明對姚明的研究指出,姚明七寸六的身高再現了“‘大’的景觀,符合了全球資本主義的需求,以及達成了中國的國族主義的欲望”。中國字幕組也展現了依據效率、品質、數量,工作努力程度、競爭、與團隊的規模等等而言,追求“大”陣仗的企圖心。不少中國字幕組皆將字幕做成繁體中文字幕,讓習慣繁體中文的港臺觀眾受惠。對語言的包容其實也對應于成為“大”國應有的理想形象,以及所投射的“大”國意識——慷慨大方、愿意付出給予,進而體貼照顧其他地域的需求。語言的整合容納亦是擴展中國字幕組版圖的其中一個好的方式,有利促進跨界的資訊/文化互動。
中國字幕組雖然表面上只是翻譯加工,實際上它們也創造了自己的特殊字幕與BT論壇次文化,以及系統化的組織運作模式,成為免費服務全球線上華人觀眾,超級強大的外國影視中文字幕制作與發布團隊。我認為現代化下的創意也許可以有更有彈性與開放式民主的另類文化/社會想像。創意對于中國而言,應該跟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歷史,以及其現代化的進程,以及全球生產階層下來理解。
中國字幕組文化,不單單只是一個全球化下互聯網 DIY 文化興起的結果,而部分原因來自于中國在全球現代性的階層下所占據的位置,以及在消費現代性急起直追的階段下的產物。字幕組所實踐的新自由主義的工作倫理與目前崛起中國的歷史性情境有關──“龐大盈余的勞動力、前途樂觀的國內本土市場”以及“自我期許進步向上的渴求”。“那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與“一種社會習慣”──印證于中國字幕組工作者身上。此外,他們將再現于外國影視節目中的外國現代性的興趣與喜愛,轉化成為“生產的動力”,一方面為文化翻譯與自我興趣而努力工作著,同時也體驗著跨國的文化交換與娛樂消費。中國字幕組仍繼續進行的故事提醒我們:新自由主義下的跨國企業欲望著中國,同時中國年輕的一代,也以一種國族主義式的驕傲與自信,欲望成為新自由主義下最大績效化、有實力、有競爭力、有野心、有熱情與公眾服務熱誠的工作主體。
本文摘編自《新聞學研究》(臺灣)2009年秋季號。感謝作者授權刊發,圖片來源于網絡,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版權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