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還是貧乏:世紀初的中國青年

《文化縱橫》2022年4月新刊封面選題

與他們的父輩和祖父輩不同,當代中國青年生活在一個豐裕時代。這樣的社會環境提供了多元的選擇和機會,他們理應是自由且昂揚的一代——這當然是事實的一部分。然而,在這一群體中,也有人陷入精神困頓和貧乏,他們雖然相信國家正在崛起,卻不相信自己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這樣矛盾的一代青年必將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并且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還將進一步對世界秩序的演變產生重要影響。理解他們的生活世界和價值觀念,已經成為一個急迫的任務。

付宇、桂勇在《當豐裕一代遭遇資產社會》中指出,在當代青年的成長期,中國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與此同時社會分化也在不斷加劇。前者讓這一代青年表現出鮮明的個體化特征,以及在物質基礎上的精神追求;后者則讓這群資產社會的后來者產生了沉重的無力感和底層感。在這樣的成長背景和觀念底色影響下,當代中國青年在社會心態和行動取向上表現出用“躺平”對抗權力、渴望“35歲財務自由”、呼喚新經濟秩序、融入強大的國家、圈層化生存這五大特征。本期封面選題其他幾篇文章從各個角度呈現了當代中國青年身上的復雜性和矛盾性。

在《代際認同與代內分化:當代中國青年的多樣性》一文中,李春玲從代際的角度觀察到當代青年充滿張力:他們雖有強烈的代際認同和代際共性,但內部的差異化和多樣性又非常明顯。這種差異化和多樣性是社會分化的結果,而推動分化的則是城鄉二元結構、教育分層等分割性的社會結構機制。李春玲提醒我們,促進青年群體均衡發展,在縮小青年代際內部社會經濟差異的同時,保持文化多樣性和價值多元化,已是當務之急。在《頹敗的“農二代”》中,董磊明、李建民將目光投向分化的當代青年中的底層——“第二代農民工”。“第一代農民工”紛紛外出打工,導致農村家庭和社區的凝聚力下降。這一變化,先是讓農村原有的“大傳統”失去效力,使得驅動父輩為家庭拼命奮斗的“準宗教式情懷”及社區評價壓力,在“農二代”身上不復存在;進而讓“農二代”極易被城市的個人主義和消費主義“大傳統”所“俘獲”,讓他們開始有了自身能力無法企及的想象和欲望。雙重影響下,“農二代”往往無奈地選擇“躺平”,淪為“懶二代”。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李成的《中國千禧一代》一文,為認識當代中國青年提供了一個外部視角。李成觀察到,海外中國研究者對中國千禧一代的特征與影響有著強烈的好奇和關注。他指出,中國千禧一代的成長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飛速增長,大規模的高等教育擴張,從農村到城市的大規模人口流動,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以及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他們成長為社會經濟行為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政治熱情和愛國主義空前增長的一代。這些特征既給政府治理帶來巨大挑戰,也讓當代中國青年的影響力有了超越中國邊界的潛能。

《不必等待炬火》一文不同于本刊的一般文章,是一位當代中國青年的自述散文。作者曹豐澤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他看到了當前國際秩序的極端不公,因此在博士畢業后選擇前往現代文明的“邊疆”——非洲,成為一位中國企業駐外工程師,參與修建大壩和水電站,為非洲的現代化貢獻一份雖然可能無窮小,但必定是個正數的力量。這或許能給身陷分化加劇之時代的中國青年啟發:到海內外各種不發達的“邊疆”去,推動這個國家和世界往更均衡的方向發展,或許是擺脫困頓與貧乏、重新尋回意義與自由的出路之一。



本文為《文化縱橫》2022年4月刊(第2期) 編者按和目錄 ,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