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大鵬丨中國社科院俄羅斯研究中心

? 王儒西 (整理)

【導讀】2019年2月11日,普京的重要智囊蘇爾科夫發表《長久的普京之國》,將普京的治國理念與舉措概括為"普京主義"。“普京主義”集中反映了俄羅斯精英階層對國家發展之路的探索,意在回答俄羅斯需要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和運行體制,以更好地實現國家崛起。“普京主義”不僅是時代的產物,具有清晰的內在邏輯,而且與俄羅斯的國家特征和俄羅斯歷史上的國家治理傳統一脈相承。理解“普京主義”,認識俄羅斯的發展道路,是研究俄羅斯的前提。2019年4月20日,由《文化縱橫》雜志、南都觀察主辦的“一期一會”沙龍,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龐大鵬研究員作專題演講。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本文系根據講座內容整理而成。

 

分析框架:“三個普京”

 

“普京主義”里面,實際上有三個普京:具體的普京、抽象的普京和系統的普京(在政治系統中的普京)。“具體的普京”是指普京本身是一個執政者,是國際政治學中人的因素。“抽象的普京”是說普京本人代表的是俄羅斯國家,反映的是俄羅斯的國家利益與國家特性。“系統的普京”,即在政治系統中的普京,指的是一個政治系統有輸入和輸出復雜的過程,普京只是這個系統中的一個要素;一旦普京本人的執政理念和舉措在俄羅斯形成一種執政模式之后,普京本人和系統發展本身之間也許就不是完全一致的。比如常常有人說俄羅斯現在能源型經濟這么嚴重,俄羅斯甚至都是世界經濟的附庸,為什么不改革?事實上,對俄羅斯發展弊端認識和理解最深刻的人就是普京。普京早就指出,俄羅斯不實行創新發展戰略,就是死路一條。但是普京是在他一手打造的政治系統當中的,這個系統所形成的治理模式本身如果缺乏動力的話,即便普京本人意識到俄羅斯的問題,這個系統會排斥被認為是破壞穩定的因素。所以普京是處在這樣的政治系統中的普京,他受到系統本身的制約。

從這三層普京出發,蘇爾科夫提出的“普京主義”就相應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層面是“具體的普京”,即普京本人的舉措。普京本人執政將近20年,他采取的執政舉措,他所展現出來的執政理念是很成系統的。第二個層面是從“抽象的普京”這個含義來講,普京本人所展現出來的舉措和理念,都表現出了俄羅斯國家性和總統人格特質的結合。通過研究普京,通過研究“普京主義”,我們可以解讀俄羅斯問題研究的三個關鍵詞:國家性、人民性和聚合性。第三個層面,從政治系統中的普京的角度來看,我們實際上是看普京模式和俄羅斯發展道路的前景,這個系統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系統?根據我自己 的研究體會,俄羅斯具備一個政治控制非常強的治理體系,但是治理績效在遞減,有可能最后很多挑戰甚至危機源自模式本身。這也符合俄羅斯國家歷史上鐘擺式的發展規律:俄羅斯的歷史總會有一個爬坡、強盛、崩潰、衰敗,再起來再爬坡的過程。這是俄羅斯歷史的間斷性特點,它與俄羅斯的治理模式是緊密相關的。

 

“普京主義”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普京主義”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其實都是歷史上懸而未決問題在當代情景中的延續。以下四個問題,都是“普京主義”研究的基本問題,也是普京在這個時代要回答的核心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國家建設、社會制度這個層面的。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究竟要實行什么樣的社會政治制度?西方那種資本主義制度嗎?還是要回到過去,再實行集權制度?還是說創造一條符合俄羅斯當前階段特點和歷史傳統的道路、制度呢?俄羅斯歷史上始終處理不好國家和市場的關系,那么蘇聯解體后國家應如何定位?在國家經濟生活中如何發揮作用?繼續像歷史上一樣偏重軍事,還是說要把國家治理的優先方向集中提高俄羅斯國內生活的民眾水平?

第二個問題,從地緣政治上說,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的西部邊界實際上退回到300年前彼得大帝剛要開始擴張時的邊界。這時就面臨一個問題:是再次要像歷史上一樣,把后蘇聯空間的成員國重新一體化進行發展呢?還是守著現有的國土疆域內,按照正常國家的形式發展?這就是地緣政治上的基本問題。

第三個問題,在文化和意識形態上,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國內最大的一個缺失,是那種大國榮耀、民族自豪感的缺失,普京2011年再次回歸克里姆林宮的時候,一提到歐亞聯盟就得到選民的支持,可見在俄羅斯民眾中,這種大國榮耀的意識是多么強烈。普京前八年之所以能成功,也是因為他通過治理,恢復了老百姓對于俄羅斯的大國榮譽感。那么,一個復興的俄羅斯是不是需要一個統一的思想?是不是需要一個讓全社會都要接受,并且可以指導俄羅斯發展的思想?

第四個問題,從國際關系上來講,俄羅斯百年以來面臨的核心問題就是俄羅斯和西方的關系問題。在俄羅斯的意識中,東方總是落后的,西方是先進的,盡管俄羅斯危機之后現在向東看,但是只要歐洲和美國伸出橄欖枝,俄羅斯就會轉向西方,轉到歐洲的懷抱。那么,是要積極融入西方世界,還是要兼顧東西,實施大歐亞戰略,成為歐亞大陸的強國?

 

“普京主義”的特點

 

蘇爾科夫這篇文章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以上這些問題。下面,我們通過蘇爾科夫的文章《長久的普京之國》來看看究竟俄羅斯人自己是如何理解“普京主義”的。

這篇文章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第一次以官方的身份對普京過去將近20年乃至當前國際形勢下,俄羅斯處在什么樣的國際地位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并提出了“普京主義”這個概念。文章毫不諱言地闡述了普京主義的許多核心內容,指出“普京主義”的本質就是外生性、軍事性、人民性。什么是外生性?蘇爾科夫明確無誤的指出:現在的俄羅斯終于擺脫了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一直分崩離析的境地終于走上了一條回到了自身合乎常理的、唯一可能的狀態,即日益強大的、領土不斷擴張的多民族一體性。

第二點是軍事性。文章指出,俄羅斯國家的軍事警察職能是最為重要、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職能。俄羅斯從來都認為軍事的重要性高于經濟,高于從事貿易的商人。

第三點是人民性。文章指出,俄國歷史上一共存在過四種國家形式,一種是在15-17世紀,伊凡三世所建立的莫斯科和全俄大公國,第二個國家形式就是18-19世紀,彼得大帝建立的俄羅斯帝國的形式,第三個在20世紀,列寧建立的蘇聯,第四個就是普京在21世紀建立的當代俄羅斯聯邦的國家形式。蘇爾科夫認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俄羅斯國家模式雖然表現不一,但內在的本質是一樣的,俄羅斯國家的歷史結構要素是一致的。這四種國家形式都是凸顯了意志堅強領導人的重要性,并且最高領袖和人民之間是一種天然的信任關系。

 

“普京主義”的基礎

 

重點說說“人民性”這個概念。由“普京主義”的人民性,就引出《長久的普京之國》的核心觀點:“普京主義”基礎或者俄羅斯在歷史上國家結構的基礎,本質就是因為俄羅斯不是一個深暗國家,因為俄羅斯有深層人民。俄羅斯的深層人民是俄羅斯的最高領袖天然的民意信任基礎。

深暗國家(Deep State)本意是說西方社會是深暗國家,民主都是外在形式都是工具而已,本身是不透明的,決策不透明,真正的民主溝通參與也不透明。蘇爾科夫反其意而用之,認為俄羅斯不是深暗國家,因為俄羅斯一切事情都是放在明面上,因為俄羅斯有深層人民。深層人民指的是,在俄羅斯無論是哪種國家結構形式,在俄羅斯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總有一批這樣的人,做調查也調查不出來,通過社會學問卷也調查不出來,但是當俄羅斯國家歷史出現衰敗轉折的時候,這批人可以把國家拉回正確的軌道。俄羅斯實行保守主義也好,自由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最終實行都是符合俄羅斯傳統價值觀的發展道路。這樣的一批人,他們可以是財政預算人員,是公務員,也可能是工人,也可能是農民,散布在俄羅斯國內,每當俄羅斯有危難的時候,就會有這樣一群深層的人。這就是俄羅斯的人民性。

這樣的一批人民還擁有一個特點:無條件、天然信任最高領袖。蘇爾科夫認為俄羅斯有一個傳統,在俄羅斯存在最高領袖和人民之間這種天然的信任和溝通關系。俄羅斯的社會結構、政治模式都是為了把最高領袖和深層人民之間的溝通打通。現在我們在講民主要有社會民意基礎,普京獲得高支持率要靠民意基礎,但是如果我們深刻理解這篇文章之后,就會進一步理解在這個基礎上還有更高一層,就是所謂深層人民和最高領袖之間的天然信任關系。

 

“普京主義”的政治意義

 

第一點,“普京主義”是在俄羅斯國內政治生態出現隱憂的時候被官方正式提出的。這和去年俄羅斯政治形式密不可分。去年俄羅斯總統大選,普京以投票率和得票率兩個70%當選,這是一個莫大的政治合法性來源,在現在世界各國投票率偏低、紛紛進入二輪選舉的情況下,普京以兩個70%當選,開局非常好。但是僅僅經過一個退休金制度改革,普京到9月份地方選舉之后,信任指數就史無前例地降低到35%左右。所以蘇爾科夫這篇文章有應對俄羅斯國內局勢嚴峻的考慮,想進一步振奮民情,幫助普京延攬民意。

第二點,今天的俄羅斯有一個“2024問題”,2024年這一任總統任期結束后,普京怎么辦,俄羅斯向何處去?“普京主義”的提出實際上暗示俄羅斯將進入“沒有普京的普京”時代。普京的治理模式和俄羅斯歷史上的國家模式內核形式完全一致,普京本人不在,“普京主義”也會延續。這就是俄羅斯的百年生存發展模式。

第三點,《長久的普京之國》這篇文章講的是俄羅斯的內政,蘇爾科夫還在2018年發表過一篇特別重要的文章,叫《混血者的孤獨》,講的是俄羅斯的外交。認為烏克蘭危機后,俄羅斯進入了2014+時代,俄羅斯以后既不做東方的西部,也不做西方的東部,俄羅斯就是一種獨特的文明。蘇爾科夫這兩篇文章,暗示了俄羅斯也要作為一種文明型國家,要立于歐亞大陸中心地位,不要做中心的邊緣這樣的思想。

《長久的普京之國》回答了“普京主義”是什么和為什么會有“普京主義”(因為普京的這種執政理念和模式,是和俄羅斯一以貫之的俄羅斯國家特性是吻合的),但是有意無意地沒分析“普京主義”現在政治績效怎么樣,只是泛泛地談到“普京主義”模式,這也是和普京現在面臨的困境有關,俄羅斯現在經濟下滑,外交面臨國際制裁。

 

“普京主義”的前景

 

普京執政近二十年,俄羅斯從“全盤西化”向俄羅斯傳統回歸。在繼承葉利欽改革成果的同時,普京強調在俄羅斯歷史、文化和精神的基礎上保持俄羅斯特色并實現國家現代化。

“普京主義”不僅是時代的產物,具有清晰的內在邏輯,而且與俄羅斯的國家特征和俄羅斯歷史上的國家治理傳統一脈相承,其內涵可以概括為俄羅斯政治的控制性、俄羅斯經濟的政治性和俄羅斯外交的外延性。

上面談過了俄羅斯語境下的“普京主義”。而西方國家對“普京主義”的理解主要包括三點:一是反西方主義;二是帝國思維;三是集權體制。西方與俄羅斯對“普京主義”的評價不盡相同,這與雙方在俄羅斯發展道路、戰略平衡問題、地緣政治等問題上的利益與看法不同密切相關。

總起來看,普京執政以來,俄羅斯繼續堅持憲政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市場經濟的經濟制度,雖然是不完善的,但同時也是不可移轉的。與此同時,俄羅斯面臨嚴重的困難和潛在的危機,從經濟結構、管理效率、技術裝備、腐敗治理等指標來看,沒有好轉,反而在惡化。

俄羅斯目前的體制模式總起來看維持穩定有余,促進發展不足。穩定是基礎,但真正意義上的長期穩定建立在發展的基礎上。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普京依然面臨國內問題的三大挑戰。一是如何把政治穩定與政治現代化結合起來,既能增強政治活力又能確保政治控制,二是如何調整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模式避免經濟衰退,三是如何應對俄羅斯與外部世界的變化以實現大國崛起的歐亞戰略。在當前的國內外形勢發展的背景下,俄羅斯向何處去仍然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重大戰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