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飛 | 北京大學哲學系
【導讀】近日,東北某985高校研究生三年級學生在自殺前寫的一封遺書流傳網絡,結果令人痛心。造成這一悲劇的因素很多,諸如此類的自殺事件也屢屢見諸報端,年輕學子自殺往往更刺痛大眾神經,但其實這一現象已不僅僅局限于某個特定群體。這些年來人們一直在追問:自殺為什么會成為一種顯著的社會現象,其社會邏輯和深層原因是什么?
吳飛先生基于對自殺問題的研究,發現很多自殺行為并非源于公眾一般認為的精神問題,一部分自殺行為其實帶有怨氣,是通過懲罰自己來報復別人,這一方面折射出社會在公平正義方面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對社會冷漠或家庭冷漠的反抗。他認為,在告別傳統社會的現代中國,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社會觀念,即社會是冷漠、殘酷、弱肉強食的空間。“社會冷漠癥”之所以盛行,在于以經濟為導向、趨于技術化官僚化的評價機制不斷泛化,從手段變為目的;而在社會陌生化的過程中,精神秩序的構建也沒有跟上。作者認為,我們不僅需要理解現代價值觀念并反思其文化基礎,還需要注意中國的特殊性,在中國的家庭、國家、社會的完整體系中,給這些現代觀念找尋合適的位置,已形成一種合理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本文原為《時代周報》對吳飛先生的專訪稿,原載《時代周報》,轉自“愛思想網”,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位參考。
▍被盲目發泄的怨氣?
問:您研究過中國的自殺問題,對這種自殺性的事件您怎么看?
吳飛:在很大程度上,這些人跟我研究的那些自殺者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中國的一部分自殺者并不是因為有精神問題,而是出于一股怨氣,就是要報復。一些自殺者其實是通過懲罰自己來報復別人。這確實是反映了社會在公平正義方面存在問題。
問:從這幾例中,我們看到他們一般是失意者。他們可能認為,他們失敗的原因不是自己,而是社會出了問題。“社會”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但是又很抽象、很模糊,該如何理解?
吳飛:怎么理解社會的問題,也就是怎么樣理解除了家庭、有血緣關系或者地緣關系,或者是比較自然的朋友關系之外的公共領域。在傳統的中國人的生活圈子里面,是沒有社會這種觀念的。現在有了這樣一個概念,但有了這個觀念之后怎樣形成一個比較良好,比較健康的社會觀念,使得人和人之間能夠共同處在一個比較和諧的社會里面,這是這些現象所提出來的一個問題。
我們在比較精英的話語里面,或者說是比較主流的話語里面,大多都是把“社會”當作一個好詞,正面的,比如說它代表著一種正義,代表著一種集體的力量。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里面,社會其實總是被理解成一種比較殘酷的,比較冷漠的空間。比如說,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常說,你將來走上社會怎么怎么樣。在他們的觀念里,“走上社會”就是走出這樣一個可以關心你、可以不用特別在乎、不用特別地去注意、去防范的的家庭,到一個完全是由陌生人組成的,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危險,你處處都要防范,并且需要學會很多的求生技能,去應付的一個公共空間里面去。所以,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的觀念中,社會都還是一個比較冷漠的概念,至少在現在人們的觀念里面,這個社會就是比較冷漠、險惡的,幾乎相當于“江湖”。
(流傳網絡的某985高校研究生絕筆信)
▍社會關系中的冷漠癥
問: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社會就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的確會產生彼此間的冷漠狀態。您有沒有思考過為什么會出現這么一個狀況?
吳飛:在西方文化里面,社會背后有很深的一個背景。社會的觀念如果追根溯源的話,還是來自于教會的觀念。
你在共同的一個教會里面,可以來自世界各地、從來沒有見過面的,但是因為有共同的信仰,可以認為屬于一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是和城邦或國家這種政治組織不一樣的。這里面可以得到一個比較正面的概念。
在中國,我覺得現代中國的社會觀念,應當是說從晚清以來,在我們接觸了社會觀念以后,中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逐漸形成了一個共同的社會觀念,認為社會就是比較冷漠、比較殘酷的、弱肉強食的空間,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另一方面,一部分自殺事件中,自殺者除了認為社會冷漠,其實也包括家庭里面的冷漠,因為有一些人的家庭關系也不好。在這里,家庭與社會的對立也不是那么的絕對,其實它們之間有交叉。理解社會的冷漠,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理解家庭關系的冷漠。
問:在我們的語言中,尤其是在過去,“社會”往往被等同于“國家”。
吳飛:對,如果是一回事的話,社會和國家,再和家庭以及周圍和家庭相關的鄉土,或者朋友聯系起來,倘若這幾個觀念能夠打通,可以建立一個比較良性的關系。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影響很大的一個思潮是把社會和國家分開。但是現在這個觀念并沒有那么清楚。
問:實際上,在我們社會中有一個評價的尺子,比如說注重物質、社會地位,具體一點說,就是看你有沒有錢。您怎么看我們現在這種社會評價的模式,以及其所反映的精神狀況?
吳飛:社會和國家是很難分開的,這種評價機制是一種社會風氣,它并不是由國家的哪一個機構規定怎么來評價的,而是說人們逐漸形成的一種觀念。
但是在近些年以來,國家的很多政策,比如說以經濟改革為中心,越到最后越變成了完全的實用主義,甚至拜金主義,而國家的各種政策的方式也是越來越趨于技術化、官僚化,而不注重文化倫理這些東西,慢慢形成很糟糕的一個惡性循環。
金錢決定一切這樣的評價是一個現象,是一個結果,它可能并不是最終的一個原因,人們不再認真地思考更加好的,更加高貴的一些東西。
▍并非信仰問題,而是精神秩序問題
問:在這種社會模式下,我們個體也有這種切身的感受,如果去談精神甚至聊聊人生,變成一個很荒誕的事情,別人覺得好笑。有個說法,“社會跑得太快,靈魂趕不上趟了”。在這個社會中,精神、靈魂找到一個位置很難。我們知道,這種狀況肯定是不對的,因為這對“人的可能性”必然會帶來傷害。那怎么改變?從個人而言,觀念上應該朝一個什么方向?
吳飛:那也要說怎么樣改變,至少在目前的階段我也說不好。目前不是說完全沒有文化方面的東西,但是文化本身已經變得越來越商業化了,國家會以某種方式來弘揚傳統文化,這種弘揚的方式本身就是非常非常商業化的。
要改變的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其實是需要一些更深入的思考。現在國家社會的這種體制本來就是更注重經濟、注重權力,也是注重各種現代技術的。我覺得有這些現代的技術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知道這些技術用來干什么的。
在70年代以前,或者是說剛剛開始改革的時候,當時的經濟改革只是作為手段,它是為了服務一些可能更崇高的一些東西。但是慢慢地這些作為目的變得越來越虛無,人們越來越不相信,但是現在又找不到別的替代物,沒有真正思考出來更高貴的東西是什么,所以目的就變成手段。從國家和社會來說,它的政策可以這樣來制定,但作為每個個體來說,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一個更高的生活目的。如果陷入到一種物質的、商業的、權力的追求之后,生活中只有這些,那么精神狀況必然是出現問題。
問:因為談到精神狀況的話,從日常的交流中,包括校園慘案中,人們在分析的時候,會提到一個詞就是信仰,這種信仰的缺失,是一個普遍的狀況,在當下中國社會,怎么去理解信仰的問題,怎么看待信仰缺失的問題?
吳飛:信仰這個詞,我覺得還是有些太西化。很難說中國有西方意義上的宗教信仰,但是人們的心態和社會秩序都是比較穩定的。當然你也可以把它說成是信仰,其實嚴格說來,這個東西我覺得不是信仰,但是它可以說是一種比較高的精神價值,也可以說是一種信念,或者說有一些認同的東西。
如果是以信仰來界定這個問題的話,那很容易得出的一個結論,既然是信仰缺失,當然是通過恢復信仰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通過各種各樣的宗教等等,這是一個很自然的解決方式。但是恐怕不能這樣,所以我不太喜歡信仰這個詞用在這兒,可以換個詞,比如說秩序,這個詞可能稍微合適一些。秩序不光是說人,不光是說社會的秩序,包括精神上的秩序,在人的觀念世界里面,有沒有高的東西,有沒有低的東西,高的東西和低的東西之間是不是有差別。就是所謂的信仰的缺失,其實是說人們沒有共同認同的一個超出于現實利益之上的,這樣的一個值得追求的東西。美好的生活要建立在一個秩序的基礎上,社會和精神都應該是有秩序的。
▍社會倫理與秩序需重建
問:目前來說,社會倫理失序了,有人說道德崩潰了。改革開放以來,個人慢慢被解放了,尤其是進入城市社會后,人被原子化。至今,整個社會并沒有相應形成一套新的倫理體系,怎么去突破,或者說我們如何更深層次地去反思?
吳飛:其實很多人都意識到有這個現象,問題是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改變這個現狀其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大家會想當然地認為,現在這種混亂肯定是有些人昏了頭,但它其實是一個更復雜的問題,換我們很多人如果處在制定政策的這樣一個位置上,也未必能比現在更好。
我覺得秩序或倫理這兩個詞都比信仰可能更合適一點,其實進入到陌生人組成的社會里面,強調個人的解放、社會的陌生人狀況,都是現代社會一個必然的趨勢。
比如說個人的解放,我仍然覺得是一個非常可貴的事情,但是并不意味著解放了的人之間不需要倫理。陌生人之間的社會,尤其需要秩序。而且這個東西要求得尤其急迫,如果你在傳統社會里面,它本來有一個制度性的社會結構在那里,倫理是比較自然會產生的。但是在現在,在一個人造的比較抽象的陌生人之間的社會,如果沒有一套比較明確的倫理,那么一定會陷入混亂。
問:我們還是有疑問,就是說這種狀況下,如果要重建社會倫理的話,它的起點在什么地方?大家應該朝著一個怎么樣的路徑和方向去做?
吳飛:至少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更深地理解現代的這套社會觀念背后,它究竟是什么樣的一個文化基礎。
比如說像社會的觀念,如果你只是把這個概念引入來,而不看它背后的文化基礎的話,那么你最后形成的社會跟其他的社會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對于現代的一些觀念,比如說自由、平等、社會、理性、科學等等這些觀點,仍然是需要的,我們還遠遠沒有真正理解,它們究竟意味著什么。
另外一個方面,比較重要的是對于中國的傳統思想,傳統的倫理也需要深入地來理解,就是這兩個方面必須得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換句話說,在現代的這樣一個處境之下,怎么樣能追求中國式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兩個方面如果能夠做到,可能就會解決現在這樣的問題。
▍道德不能輕易被放棄
問:您提到這種中國式的生活方式,目前有沒有它自己的一種模式?
吳飛:沒有經過細致的研究,我只能隨便說說了。中國人首先是注重家庭倫理的,雖然現代的家庭跟傳統的家庭已經有很大的變化,但這是根基,必須堅持。在這個之上跟家庭相關的,和家庭倫理相關的,對社會和國家的一種關切,而且這個社會和國家的這種關切不能是跟家庭斷裂的,而是說一貫的,一致的,這應該是一個發展的方向。
像從西方學來的這些現代的觀念,像自由、民主、平等這些觀念,我覺得仍然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必須得以一種中國方式來理解,在我說的中國的家庭、國家、社會這樣的一個體系里面,必須得給這些現代的觀念放一個合適的位置,那么如果這幾個方面能夠做到的話,我覺得可能會是將來一個發展的方向。
問:在中國,過去由公權力推崇道德,但是現在有人非常討厭去談道德,陷入一種道德相對主義,你怎么看待這個社會中道德的問題?
吳飛:你說的庸俗自由主義,道德相對主義就是萬惡之源。西方自由主義并不是不講道德的。我們剛才所說的這種倫理、秩序或者你說的信仰這些問題都是和道德相關的。一個健康的社會最重要的一個基礎要有一個道德秩序,要有一種有德性的生活。我覺得這個是沒有什么可說的,道德一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問:在庸俗自由主義者看來這種道德有可能,因為他們陷入一種想象,道德有可能被權力利用,或者說挾持。它自己沒道德,卻要求你有道德等等。
吳飛:要么是一種完全商業化的一種邏輯,要么是一種完全權力式的一種邏輯,這樣的一個就是完全權力式的邏輯。但不能因為道德被利用,你就把它完全放棄了。道德并不是天然被利用的,它既然可能被利用,那首先是說明它肯定是有價值的,所謂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為它會被權力利用就把它完全給否決了。
— ?2020年10月新刊目錄??—
▍域外
美歐跨大西洋關系的中國挑戰
任希鵬
▍封面選題:美國的百年未有之變局
01 中美沖突:國際經濟層級體系的裂變
封凱棟
02 尋找新的“敵人” :美國對華戰略加速調整的國內根源
潘亞玲
03 從“帝國”到“國家”:美國國家能力轉型進行時
歐樹軍
04 里根政體的衰敗與美國重建的特朗普道路
左亦魯
05 疫情后大國關系新格局
紀明葵
▍城市政治經濟學
06 全球化時代城市的轉型發展
周偉林
▍公益理論與公益實踐
07 美國國家構建過程中的科學公益
牛 可
▍技術革命與社會變遷
08 “防疫國家”的信息治理:實踐及其理念
戴 昕
09 區塊鏈與國家治理的融合重構
李雯佳
▍中國發展模式再討論
10 進行中的開創:華為實踐的工業史意義
宋 磊
▍社會結構變遷
11 精細分層社會與中產焦慮癥
熊易寒
12 當小農戶邁向大市場
譚同學
▍學術評論
13 文科為什么要交叉——兼論知識發展的一般規律
錢乘旦
▍后發國家發展道路
14 拉丁美洲的未竟工業化
程文君 鄭 宇
15 “弱國家”困境和埃及的再工業化前景
段九州
本文發載《時代周報》,轉自“愛思想網”,原標題為“這個時代的精神體系到底怎么了?——倫理秩序需重建,道德不能被放棄”。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系刪除。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