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民主政治,一直因世界潮流而激蕩中國。近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為此理想而拋頭灑血,奮斗不輟。從辛亥革命、國民革命、乃至社會主義革命,先進的社會集團莫不奉民主自由為自己的旗幟。

然而作為意識形態和道義感召的民主與作為社會政治制度穩定運行的民主一直在現實社會中存在著差距,那些實行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國家也因各種緣由呈現不同的面貌,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可見,民主不僅是一種政治正確性,它還具有復雜的文化及經濟社會的條件,具有不同的制度設計及由此帶來的不同的指向。因此,談論民主,今天不僅要堅持其理想性,更要正視其現實性,要擺脫來自“左”和“右”的民主教條主義的干擾,將民主制度放在具體的歷史的條件下進行有針對性的考察,將民主制度作為一種實證對象進行研究。這是改革開放30年后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取得大幅度飛躍后亟需進行的重要工作。

2008年末,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與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共同展開的“東亞五國一區政治發展研究”課題組即是在此主旨下設立的。課題組閱讀了大量文獻,并實地考察了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以及臺灣地區,拜訪了300多位各國政要、企業家、學者和記者,課題組的收獲是豐碩的,它打破了一向從文本經驗進行政治研究的現狀,也打破了僅從一國一地區經驗進行政治研究的現狀,更打破了圍繞民主政治爭執不休的意識形態論辯。課題組從中國問題意識出發,梳理了五國一地區政治轉型中各自的歷程,同時又在現代化工業化的共同背景下比較了各國政治轉型中的異同,就民主政治的發生、演化、浮沉進行了勾勒,同時也詳實地總結了其中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值得一提的是,課題組這次研究的對象不是歐美國家,而是選擇了與中國在地域、文化和發展階段上高度接近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及地區。這一選擇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執迷于相對成熟的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更可能造成的是一種浪漫急迫的心態,其客觀效果反而會遲滯延誤民主政治的切實實行。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巨大成就莫不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下取得的,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同樣必須堅持思想解放。這意味著,我們不僅必須繼續堅持民主政治的偉大理想,同時也必須打破圍繞民主政治的意識形態教條,清除“左”或“右”的迷霧,還民主政治本來面目,認清民主政治發生發展的歷史條件及客觀環境,了解民主政治的利與弊,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政治的各種可能形式。唯有如此,民主作為一種理想和一種制度才可能為人民大眾帶來真正的福祉。

《文化縱橫》編輯部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