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恩的獨立調研報告《大學教育的基金和學生的財政支援》自10月份頒布以來,已經引起了廣泛的熱議。大部分人都忽略了這個報告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日益增長的費用上。絕大多數的分析也將注意力放到了學生繳納的費用,以及比較在現有的體系之中具體哪個社會集團能獲利。實際上,討論仍然局限在大學收費對學生的財政影響這樣的狹隘領域,而沒有認識到以下事實:即他的建議其實是在現有的修修補補的體系之中,增加新的費用。
整個報告最核心的建議,就是改變大學的財政來源,從依靠財政輔助轉變到集中力量到增收點和償付比例上。布朗恩的建議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不要再把大學教育視為一種公益事業產品,不要再認為大學教育依賴于公共資金的扶助。而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種有特定規范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之中,學生選擇高等教育就是一種消費需求,決定了學校應該提供何種服務。目前,英國每年的教育整體補助為39億英鎊,按照布朗恩的意見,這種補助應該全面廢止,高等教育的定義應該重新設定,政府應該全面退出這個領域。
布朗恩認為,沒有了高等教育的補助,學校就應該在市場競爭中去爭取消費者,實際上,高等教育消費者的購買力和每年政府補助的總數是差不多的。如果對工作有較好的預期,他們就需要去了解大學究竟教些什么,對于這些大學而言,它們的興衰就取決于消費者的需求了。這個報告少見的閃光之處,是考慮到應該減輕學校中弱勢家庭學生的財政壓力。但是,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來我們評判英國大學的標準不再是我們曾經熟悉的那套東西,而是完美的市場理論。
當然,沒有人會假裝對英國大學的現狀感到滿意,在大部分學校中學生是如此之多,而每個人得到的注意是如此之少,連學生父母都聽說過學校有如此多的研討會,卻沒有相應足夠的課程作業。特別是,研究經費如此之多,以至于大家都忙著做所謂的研究,而不把教學當回事。所有的大學都統一在一個所謂的“大學體系”的外套之下,里面充斥著形形色色的、水平不一的研究機構。
但是,我們不禁要懷疑:這個所謂的獨立報告所提到的這一攬子改革方案,到底是一種賭博,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事實上,大學不是一樁生意,從來不是依賴市場在運作。所有的比喻和類同不過是一種誤導,就好像說大英博物館或BBC與英國石油公司是類似的,所以應該同樣行事。如果布朗恩的意見值得考慮的話,那么我們是否應該更進一步,把英國所有的大學私有化,成為某種私產,政府就一勞永逸了?但問題是,如此一來,我們還有大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