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

電視劇,就是講故事。用個比較“文藝腔”的詞,就是“敘事”,直觀、形象、鮮明、通俗。最近一些嘗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可以提煉意義,簡拔地位,大力宣揚,凸顯時代精神。

我曾經在網絡上發過一個帖子,得到了熱烈的反響。標題是“中國電視劇是最先進的文化”,大致羅列了六個主題類型及其代表作。

第一個類型是“千年歷史文化劇”,首推《大明王朝:1566》之第一部《嘉靖與海瑞》,然后是《漢武大帝》、胡軍版的《朱元璋》,還有最近的《新大秦帝國》的第一部──《商鞅變法》。

第二個類型是“百年風云革命劇”,最典型的就是今天重點談的《潛伏》,其次像《暗算》,還有剛剛知道的《迷霧追蹤》。《走向共和》也可以歸到這一類。

第三個類型是“改革開放反腐劇”,我看過一部比較好的片子叫《國家干部》,當然還有其他不錯的,如《使命》《省委書記》等。

第四個類型是“家庭生活倫理劇”,我把《金婚》作為代表,還有《新結婚時代》等。

第五個類型是“時代精神勵志劇”,首推2007年的《士兵突擊》。

第六個類型是“家族世代變遷劇”,首推《闖關東》,其次是《大宅門》。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類型,比如《血色浪漫》《激情燃燒的歲月》等,它們糅合了革命題材和家庭倫理內容,可以視為交叉類型。最近有朋友推薦李幼斌主演的《喬省長和她的女兒們》,講了一個處于改革時期的高級領導干部的家庭生活,恰恰抓住了一個最為敏銳的問題,即干部家庭的倫理。這樣一來類型和主題就愈加豐富多彩了,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如果說電視劇是最先進的文化,可能會引起巨大的爭議。但是如果說電視劇代表、踐行并創造著時代精神,卻是恰如其分,大家都會有共鳴。電視劇是一個個具體的敘事,敘事就是講故事,要把故事講圓、講好,要耐看,所以電視劇能夠彌合左和右、精英和大眾、實然和應然、事實和價值、普遍理念和特殊人物、歷史和現實之間的斷裂。

電視劇的三個特點

簡要概括電視劇的整體特點,我認為主要有三個。

首先,電視劇是大眾的。什么是大眾?就是大多數,不是少數,是大眾,不是小眾。就老百姓的喜聞樂見來說,電視劇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賞。就電視劇反映的內容來說,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能涵括。就電視劇和一般人的生活而言,只要有一點空閑,有一點時間,都可以去看。比如說情景劇,最知名的有《武林外傳》《家有兒女》《我愛我家》等,從哪一集開始看都行。通過大眾之眾,大眾之大,營造了一種真正的公共性,消除了因為知識、出身、職業、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的差異,而共同處于一種情境之中,這就是對共同經歷、共同知識的營造。有必要多說一句,大眾不意味著無聊,也不意味著虛假,面向大眾并擁有大眾的電視劇具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要理解這種必然性和普遍性,必定要擺脫一些成見,仿佛老百姓接受的很多東西都是表面的、假象的、不怎么高明的。必須要正視浸潤在大眾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真正的公共價值和共同的情感維系,這就是民情眾意。

其次,電視劇是創造的。所謂創造,就是創新,就是深入生活,勇于實踐。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融合,貫通,形塑。關于融合,舉個例子。《亮劍》原班人馬后來拍了一個片子叫《仁者無敵》,這個片子可能很多人沒看過,但是它在思想性上進行了一個很好的探索。片子講的是1930年代前后,一批杰出的中共地下黨員,為了營救困在大山里迷路的革命武裝,與敵人斗智斗勇,前仆后繼犧牲的故事。這些黨員都是精英,政治上、知識上、才能上都有過人之處,可是他們為了解救革命武裝,一支剛剛被改造過來的土匪游擊隊,卻可以毫不顧忌自己的生命。精英可以為了農民去死,只要認定他們是革命同志。每個人的死法都不一樣,但都很震撼。主人公地委書記皮德貴(李幼斌飾)被捕后大義凜然,就坐在椅子上,直面槍口,把行刑的國民黨特務都嚇瘋了。最后由皮德貴的老對手,已經出家了的國民黨特務隊長李文博(張光北飾)點出了主題:“你們共產黨可以這樣自我犧牲,你們就是仁者。而仁者是無敵的。”這個片子最傳神地體現了“融合”,是想把共產黨和儒家倫理,和傳統文化中的士人精神或士大夫精神合二為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探索。

所謂貫通,就是通過對古代秩序的描繪、刻畫和敘述,重塑今人對于秩序和歷史的理解,會通古今。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大明王朝:1566》第一部《嘉靖與海瑞》,我認為該片是千年歷史文化劇中的頂峰。講述了在明嘉靖朝,反嚴(嵩)的斗爭過程。里面體現了典型的明代政治架構:皇帝居中,內廷司禮監和外朝內閣并立。還體現了君相關系、儒生和循吏的關系、黨派和能臣的關系等等,內涵十分豐富。情節發展、人物刻畫、主題揭示,都有板有眼,可圈可點。不單嘉靖、海瑞、嚴嵩、嚴世蕃等人活靈活現,胡宗憲、楊金水、王用汲等人也形象鮮明,令人印象深刻。舉其一端,比如對天人關系的處理。在傳統秩序中,有天、天子、民三重結構,天和民的關系以天子為中介。天子代表天,天子是天之子,能與天相感應。而人命又關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又與天相關。片中講到,在把海瑞鎖拿進京后,作為天子的嘉靖與為民請命的海瑞在獄中有一場對話,我想這實質上是對天民直接對話的一個描述,而且蘊含了強烈的現代世界的政治想象。人民主權時代的天人關系是什么?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

所謂形塑,不僅是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尤其是指人物形象所蘊含的倫理關系和價值意義。最典型的就是《闖關東》里面的朱開山(李幼斌飾),這是一個響當當的父親形象。在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奮斗來實現發財致富的過程中,可以承載意義、編織價值的基本單位是什么?《闖關東》里面給出的答案是通過李幼斌這樣一個硬漢來撐起中國最傳統的倫理單位──“家”。最讓人感動的地方是如何處理廣義上的家庭倫理,如夫妻關系、父子關系、兄弟關系、婆媳關系、妯娌關系、親家關系、鄰里關系、同行關系,等等。以朱開山夫婦為主軸,以其三個兒子的家庭為經緯,組成了一個相互關系的藍圖。正是在維護、建立和闡發這些關系上,《闖關東》使傳統倫理和發家致富緊密結合起來,并且證明,在中國能夠成功的道路就是要遵循和發揚這些傳統倫理,使傳統倫理在發家致富的方向上發揚光大。于是,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等等,都變成了一些活生生的生活方式,而不再是蒼白無力的漂浮在字面上的教條。重建“家”,尤其是維系家的那些倫理、禮數和習俗,“闖關東”才能夠成功。

第三,電視劇是民族的。這主要體現在電視劇嘗試提出倫理觀和歷史觀。就倫理而言,就是家庭倫理、職業倫理和個人倫理。就歷史觀而言,就是如何處理中國革命,如何處理近現代史。有趣的是,電視劇成功實現了二者的結合,把歷史放到了倫理中,用倫理來凸顯歷史,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處理家國關系。最近央視在播一部劇,叫《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部劇也是孫紅雷主演的。這部片子和《潛伏》具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就是要把革命事件和歷史沖突,放到家庭關系中來描述。換言之,這些劇都在探索,如何將宏大敘事融入個體生活,這是重建家庭倫理,重新梳理家國關系的一種嘗試。《潛伏》中余則成和翠平的結合,就是新知識分子和農村婦女的結合,革命讓他們走到了一起,革命又讓他們分開了,這是革命與愛情、革命與家庭的復雜關系。《人間正道是滄桑》講述了兩兄弟,一個選擇了共產黨,一個選擇了國民黨。還講述了當年黃埔同窗好友,之后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而斗爭,他們總結了一個口號叫“鋼刀歸鋼刀,同學歸同學”。這是用兄弟情來描寫國共關系,我認為這是把建國的敘事放到家庭倫理關系中的很好的嘗試。

電視劇的三個作用

首先,為探索有鋒芒的思想文化進行了示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越來越多的人有了一種自覺的意識:文化倫理需要重建,官心民心需要理順。但是怎么搞,理論界還在積累,還在爭論。而電視劇卻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創新,這種創造性值得關注,值得思考,值得學習。

改革開放反腐劇中有個片子,叫《國家干部》,講述了登江市如何在常務副市長夏中民(王志文飾)和常務副書記汪繼平(巫剛飾)之間選任下一任市長的故事。里面巫剛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干部利益是人民利益,而且是更大的人民利益。”從劇情上來講,汪副書記運用主管干部、黨群工作之便,指使手下的人操縱選舉,能夠做到現任書記得票過半數并多一票,競爭對手夏中民得票位列最后三名而落選。最后解決的辦法是夏中民在搶險救災中深受重傷,老百姓聞訊趕來,守在醫院外面數日,而由上級市委書記宣布選舉無效,任命夏中民為副書記,之后將反面人物汪繼平等法辦。黨內民主被壞人利用了,最后要訴諸民意來促使上級否定選舉結果,重新進行任命,這種態勢十分值得玩味,而其中的道理就在于上述經典臺詞中包含著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首先,干部有了利益,這種利益的性質、范圍和目標應如何界定?其次,干部利益和人民利益究竟是什么關系?再次,現在人們常常談到官民關系,這和原來所談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有何不同?換言之,人民內部矛盾在現階段應如何科學界定,又應如何正確處理?這些問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國家干部》進行了敏銳而鋒利的探索。

第二,為營造有意義的公共生活準備了條件。價值重建、家庭倫理、信仰的必然性,都構筑了生活世界的意義。意義問題,有個體層面的,也有共同體層面的,雷鋒就曾經對意義問題進行過鏗鏘有力的解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卻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現在雖然文化多元、伸張個性,但仍然需要構筑一種有意義的公共生活的價值觀念。這不是基于人們各種合理性基礎上的公約數,而是能夠引領、提升、凝聚我們共同生活的核心價值。問題在于,有關公民生活的正確知識從哪里來?是來自政府幫助人民制定的各種文明公約?是來自文化精英的構思與創造?還是來自民間社會本身?從目前看來,擺在老百姓面前的各種文化形式,哲學讓位于文學,而就文學內部的序列來說,小說、詩歌讓位于戲劇。就戲劇內部的序列來說,電影、話劇讓位于電視劇。當小說、詩歌、音樂、美術這樣一些文化形式,在老百姓面前日益喪失文教功能的時候,電視劇可能成為提供有關公共生活知識和倫理的來源。 ? ?

第三,為在多元中型構主導價值提供了可能。還說《潛伏》,我說看出了“三個女人一條路”,有人說是人性和黨倫理的關系,還有人直接對之解構,大談職場規則。我是今年春節的時候跟母親一起看的《潛伏》,當時評價非常高,懷著十分激動的心情四處宣講推介。但后來聽到對《潛伏》的各種反饋,就有點擔心和不安,而現在卻又釋然了。之所以擔心和不安是因為大家看到的東西根本不一樣,比如我媽媽,看出來的是城里人和鄉下人在一起生活有很大麻煩,她關心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如何可能。而其他很多人看出來辦公室政治和職場規則或潛規則,我看到過手機短信版、網絡BBS版、群發郵件版等各種形式,長短不一,都是在歸納總結職場攻略,這說明現代白領和公務員的壓力很大,大家關心的首先是生存之道。更夸張的是,有人還說余則成之所以能夠不斷升遷就是因為有信仰,否則怎能那么低調,那么低眉順眼,兩手放在膝蓋上,能夠壓抑住人性中的張揚和狂狷。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有不同的反應和想法是正常的,畢竟有了多元話語,每個人都有表達和思考的權利。后革命時代如何看待革命的必然性和信仰的可能性,這是個可以長期爭論的問題。不過,無論是消費時代的解構也好,各種不同理解的碰撞也好,我相信,多元中總能碰撞出一些共識來,不論這種共識來自身體,還是靈魂,也不論是來自對于一個美好生活的建構,還是對于個體言說的堅守。但愿這種共識足夠堅硬,足夠有意義,能夠成為貫穿社會的主導價值。

當然,這里會出現疑問:是否把電視劇拔得太高?我不這樣認為。

因為電視劇確實是先進的,它在上演思想文化上的“士兵突擊”;確實是公共的,它在營造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公共空間;確實是有價值的,它在推動型構能夠進入人心的主導價值。難道不是和我們的理論研究有著共同的關注,難道不是在某些方面、某些環節比理論工作更鮮活、更生動、更敏銳、更有效?事實上,我認為,電視劇并不是要有意識地成為先進文化,可貴就可貴在不知不覺中。這種不知不覺恰恰是大眾的,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情感,是大眾久違而又親切的價值觀念,是大眾津津樂道的故事和難以忘懷的人物形象,是大眾被共同維系的心理積淀。這種東西如果一旦被對象化,或者說有意識地主題化,反而會沒人看,會被認為是宣傳教條。電視劇好就好在不是教條,不是灌輸,而是來自民間社會的一縷“清風”,演的人和看的人能夠共鳴的“和氣”,既可登堂入室,又能化俗為禮。某種程度上,電視劇可以說代表了“新風氣”,這種新風氣才是時代精神的真內涵。

總之,電視劇是大眾的、創造的、民族的文化,值得我們重視。

??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