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

電影《赤壁》掙了很多錢,但它顯然不是一部好電影,評論家們異口同聲地這么說。筆者還有一個更好的內在的理由:吳宇森和他的團隊一直高調聲稱要拍一部史詩大片,然而,電影院內觀眾一個接一個笑場說明,他們的自我期待已經落空。吳宇森遭遇了自己的赤壁。

不幸的是,《赤壁》的失敗,已經在近年來若干位大牌導演的身上一再重演:從張藝謀的《十面埋伏》《英雄》,到陳凱歌的《無極》。劇情莫名其妙、人物造型怪模怪樣、對白充滿現代感、具有喜劇效果的史詩大片,似乎已經是中國特色的類型片樣式了。

有人把這種普遍的失敗,歸因于好萊塢的誘惑,或者投資商的逼迫。這顯然是在尋找替罪羊。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以張藝謀、陳凱歌等為代表的當代電影人,從導演、編劇,到演員、配樂作者,已經基本上喪失了理解中國文化的能力,或者更準確地說,他們從來都不具備這種能力——至于吳宇森,同樣也從來就沒有過這種能力。

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文化人從來不準備理性地、心平氣和地理解、認識中國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人們傾向于狂熱的兩端:一方狂熱地抨擊中國固有的一切,此即林毓生所說的“全盤反傳統的傳統”。作為反彈,另一方則狂熱地認定中國一切皆好,中國文化甚至將拯救已經陷入困境的西方。

基本上,在城市現代精英文化系統中盛行的是第一種理念。大學培養出來的現代知識分子普遍地把中國視為愚昧落后的,西方則是文明先進的。現代中國人由此生出一種面對歷史的無端的傲慢。這倒是現代心靈的普遍特征,只是在中國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身上表現得最為極端,比法國知識分子更極端。

以這樣的心態和價值觀,主流的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當然不可能,根本也不愿意帶著亞當·斯密所說的“同情心”,也即設身處地去理解古人的情感、信念和行動,理解因此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社會結構、法律及憲制安排。

在現代知識分子的敘述中,古人及其文化、制度被嚴重地漫畫化,毋寧說是丑化。古代社會最關鍵的制度,也被視為最反動的制度,比如“家”。在現代文學中,家的形象完全是負面的。家庭制度帶來的只是蒙昧、欺騙、陰謀、壓迫。個人要獲得自由,就必須走出家。家以內是奴役,家以外則是自由。同樣,古代社會的主要精英,儒家士大夫,被描述為落后、愚昧、反動的群體。所謂“越是高貴的越卑賤”,既是一個政治命題,更是一個文化命題。

凡此種種觀念,導致現代中國關于自身歷史的想象的斷裂。這種斷裂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就已體制化。而目前活躍的電影人,張藝謀、陳凱歌等等,都是成長于此一政治文化環境中。

做三個對比是很有意思的。首先來對比李安與張藝謀們。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李安的《臥虎藏龍》讓國內、國際一干投資人和大導演突然意識到,原來,中國式故事、中國式情感也是可以感動人的,也是可以賺大錢并且成為藝術的。于是,內地成名的大腕們一頭扎到炮制歷史武俠大片的狂熱中,一搞就是六七年,大片迭出,且紛紛以奧斯卡為目標。

但是,這些大腕們與李安相比,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李安生活于臺灣,在那里,盡管有一小群秉承啟蒙傳統的知識分子繼續抨擊傳統,如殷海光,但并未出現反傳統的政治社會運動。傳統的生活方式、文化在主流社會還自然地保持了延續性——當然也在自然地變遷。生活于其中,李安知道中國人的家是什么,文化是什么,中國人的想法是什么。所以,他可以把握中國人價值、情感、生活方式中的細節,而電影的生命就是細節。這些知識與他本人從知識上對西方的了解及親身生活的經驗,形成一種張力,使其電影具有了跨文化對話的意義。

張藝謀們卻沒有上述關于中國的知識。他們生活在一個被極力地“去中國化”的文化、政治環境中。在他們生活的時代,政治和法律禁止中國人按照其固有的習俗、價值生活。他們的父母輩積極參與了摧毀這些習俗、價值的政治社會運動。他們在青少年時代也跟隨父輩積極投身于破壞的狂歡之中。

然后,他們被驅趕到偏僻的農村度過青春歲月。這使他們得以了解中國的民間文化。這種知識是珍貴的,但這種知識是十分偏頗的。他們所了解的是存在于文化邊緣的“小傳統”。進入現代之后,由于城鄉脫節,鄉村社會由于缺乏城市精英文化的回流,已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鄙俗化過程。《黃土地》《紅高粱》展現給人們的,就是這樣一個高度粗鄙化的中國文化形象——而這絕不是中國主流傳統。

但是,張藝謀們根本沒有機會了解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這是由儒家士大夫創造與維持的,不僅士大夫已不復存在,那些價值本身更被從政治上否定。這使得張藝謀們對中國文化已經完全陌生。他們瘋狂地以武俠片作為其電影敘事的載體,本身就證明了這一點。中國的大傳統是一個文治傳統,儒家從根本上是排斥武力的。因而,俠客、綠林好漢們始終是一個生存于社會邊緣的群體。即使在通俗小說中,他們也不過是文人的陪襯而已。七俠五義是包拯手下的幾個打手;《三國演義》的主角是曹操、劉備和諸葛亮,而不是一干武將。

張藝謀對宮廷也很感興趣。但由于缺乏對中國大傳統的同情的理解,張藝謀既沒有意愿、也沒有能力去挖掘、展示正常的宮廷與貴族生活,也無法想象士大夫情懷之敦厚與大家閨秀的優雅。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大傳統的人物,都被權力的欲望、被本能的情欲、或被壓抑后的變態所控制,而成為邪惡的象征。下層民眾、邊緣性的武俠也與正義無關。

關于這一點,不妨再進行一個比較:中國電影中的士大夫形象與日本現代電影中的武士形象。中日現代與當代的社會結構差別都很大,但武士與士大夫的角色還是有一定可比性的。兩者代表的是各自的大傳統。

在黑澤明、山田洋次等現代日本電影人的敘事里,武士基本上是真實的人,而且確實是上層人物。黑澤明的武士總是具有一種強烈的生命力,一種令人感動的英雄氣質。而且,他們的道德、責任感通常高于農民,也高于藩主、將軍。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儒家士大夫是很多的。比如司馬遷、班超,甚至王陽明、曾國藩都是既有英雄氣質,又有道德感。但是,這樣的人物似乎很難進入中國電影人的眼界。

山田洋次的《黃昏清兵衛》和《鬼爪隱劍》則更為細膩。山田洋次感興趣的是,在西方文化沖擊之下武士們的身份困惑與精神困境。一方面是封建制度下的忠誠義務,另一方面則是個人自由意識的初步覺醒,并本能地體現在愛情中。這一永恒的悲劇主題對電影人是有誘惑的,好萊塢拍攝《最后的武士》看中的也正是這一點。

這樣的沖突,在晚清士大夫身上表現得很有戲劇性,中國固有價值與西方的選擇,困擾著很多人,很多家庭,還發生很多公共事件。其中既有戲劇,更有悲劇。但中國現代文化界對此普遍缺乏關注。徐克在他的《黃飛鴻》系列中頻繁涉及中西文化接觸、碰撞的主題,黃飛鴻、十三姨之間的張力足夠豐富。但黃飛鴻畢竟是不入主流的武林人物,無法被置于更重大的歷史脈絡中。這限制了徐克,使他對那個時代人們所面臨的文化、精神沖突的刻畫,總是淺嘗輒止,缺乏一種真正的悲劇感。當然,徐克已經屬于先知先覺者了,在大陸早期的武俠電影中,中西文化沖突被置入最簡陋的民族主義范式中;這一沖突甚至根本沒有被張藝謀們注意到。

回過頭來再進行一個比較:張徹、胡金銓影像世界與吳宇森、張藝謀們。后者使用了這種花哨的技巧,宮殿、服裝、道具似乎也更為逼真,但是,人物、故事、情感在電影院的觀眾看來,幾乎完全是陌生的,因為那本來就是非中國的。相反,張徹、胡金銓的武俠盡管可能比較笨拙,但人物、故事、情感基本上是比較讓人熟悉的的中國視角。就仿佛錢穆、張中行的學問,那是一種中國式的想象,表達的是中國式的人文、情感,而不是今天學院學者的漢學家式的想象。原因很簡單:前者生活在中國文化的世界,有中國人的心靈結構。而對吳宇森來說,他并不知道自己寄居于何處——張藝謀們同樣如此。

文化想象的這種斷裂,還將影響很多年,并且可能是永久性的。張藝謀、吳宇森們的失敗意味著,在可預見的將來,將不可能從中國人的電影里看到真實的中國形象。因為,現代中國關于自身歷史的想象的斷裂具有文化上的慣性,至少還會使一兩代人對中國的認知處于空白狀態——甚至更糟糕,是扭曲狀態。除非人們恢復對于自己傳統的同情,并努力去設身處地地了解自己的祖先,才有可能重新從中國歷史中發現永恒的英雄。但這種可能性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