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人們應該是出于情感上的相互吸引而喜結良緣,但現實生活中的婚姻似乎很難是完全基于個人愛慕的選擇。最近有媒體報道了某市相親角的故事,總結出“門當戶對”的思想在當下的婚姻選擇中仍占據重要的地位。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婚姻選擇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資本、社會階層和社會流動的重要指示器,因而對于中國這樣高速發展的社會,就吸引了眾多學者對這些婚姻現象進行研究。最近的《中國社會學評論》(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刊發了一篇題為《中國的跨戶口婚姻》(Hukou Intermarriage in China)的研究成果,用婚姻雙方的戶口身份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中國持續變化的社會流動和社會邊界。
在中國,戶口通常被視為一種社會身份的劃分,多年以來農業戶口和城鎮戶口的群體在社會福利上有著不小的差別。由于從農業戶到城鎮戶的身份轉變相當困難,所以至今為止很多工作生活在城鎮的人群仍然無法擁有城鎮戶口,被排除在所在地的各種福利之外。一個令人鼓舞的現象是,很多婚姻跨越了戶口的界限,農業戶口與城鎮戶口之間婚姻結合已經比較普遍,據統計,21世紀初這樣的婚姻組合比上世紀90年代翻了一倍。不過,學者對于這種跨戶口婚姻(inter-hukou marriage)增長的解釋卻產生了分化。有些學者認為,這種現象是社會現代化的成就,打破了原本固化的社會階層,戶口身份已經不再是一個重要的擇偶標準,這種社會融合對減少下一代的社會不平等有著非常大的幫助。而另外一些相對悲觀的學者卻指出,僅僅是跨戶口的婚姻現象并不能解釋太多問題,這有可能是擁有更高地位的一方利用自己的地位來尋找更滿意的配偶,也可能是在較高社會地位中被擠壓下來的一些人到另一社會群體去相親。然而,該文的作者通過對多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數據追蹤,指出以上的解釋思路都存在著不準確之處。
一方面,盡管城鄉人群之間相互的接觸不斷增多,但很多人在考慮結婚時對戶口身份仍然很重視。總體上看,城鎮戶口的人更愿意與同樣有著城鎮戶口的人結婚,即便是跨戶口婚姻,城鎮人也更傾向于找尋具有更高教育水平的農村人。因此,我們不能輕易認定基于戶口的身份邊界已經完全打破,只是由于如今教育水平與收入水平密切相關,教育背景可以被視為與戶口一樣有價值的擇偶條件。
另一方面,通過對不同時間段進行比較也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變遷,戶口的重要性確實在逐步下降。如今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時代,跨戶口婚姻中雙方的教育水平已經與夫妻都是城鎮戶口的家庭越來越相似,這似乎暗示著在全社會范圍內,教育背景開始逐漸取代了固定的戶口身份。該文作者認為這是由于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迅速增長的城鎮化模糊了城郊和城鎮的區別,戶籍改革使得中小城鎮的戶籍門檻大幅降低,更多的農村戶口能夠轉變為城鎮戶口,使得這些城鎮中的居民不再看重戶口身份對婚姻帶來的影響。不過,這種觀念的轉變在不同規模的城市是不同的,由于大城市的戶籍門檻并未松綁,相關的數據顯示特大城市和省會城市中跨戶口的婚姻比例相對較低。這或許會導致跨戶口的選擇更可能出于利益或地位的考慮,因此這些城市的相親角中會出現為身份開出價碼的奇特現象。(文/金韜)
Lake Lui, “Hukou Intermarriage in China: Patterns and Trends”,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9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