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孔子有言:“禮失求諸野。”
古代圣人為禮制崩壞曾發出感嘆,要在廟堂、體制之外尋求理想的倫理和社會秩序。今天,當社會處于劇烈的轉型,中國社會為啟蒙主義、反傳統、商業化潮流輪番洗禮之后,回顧古圣先哲“禮失求諸野”的教誨,它至少給我們兩點啟示:當社會主流價值崩壞、道德混亂之際,民間社會的邊緣或可尋找到理想的秩序;定期關注民間草根正在生長的文化和社會力量,對于主流社會和統治階層而言,將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示和幫助。
趙本山推動的“劉老根大舞臺”,郭德綱風靡一時的相聲,周立波在上海驟然火爆的海派清口,都屬于民間文藝。與執政者全力推動的主旋律和商業力量全力打造的電視劇、電影不同,他們都來自底層社會,處于社會邊緣,在劇烈的江湖競爭中尋得自己的生存空間。它們在娛樂升斗小民之余,也為自己掙得飯碗。而恰恰是這種“野生野長”的民間性,決定了它們生命力的頑強。
對于今天亟待重建的中國文化,這些草根性的民間文藝意義何在?
首先,在這些不乏粗野或下九流的相聲小品中,民間社會的脈動極其強烈地表現出來,聽民聲、探民意,由此引導社會情緒,建設社會文化。對于文化重建工作而言,其價值顯而易見。看看《詩經》就知道,中國歷來有從民間采風進而敦睦教化的傳統。
其次,今天的邊緣,未嘗不是將來的主流,今天的草根民間,很可能就是今后的廟堂文化。當主流社會由于禮崩樂壞而六神無主之際,當現代中國由于劇烈變化而喪失了可依托的主流價值觀的時候,民間文藝或許是我們文化重生的價值源泉之一。
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是體制文化與民間文化良性互動的社會,在當代,則應該是官方主流文化、商業文化和民間社會文化的相生相養,均衡發展。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今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遭到毀棄,社會主義價值系統受到巨大沖擊,由資本力量推動的商業文化四處彌漫,缺乏靈魂。中國社會的文化結構嚴重失衡。此刻,將眼睛轉向民間,看看那些蔓延生長的草根文化力量,或許能夠為我們尋找到未來文化建設的些許靈感。
也許趙本山、郭德綱、周立波們并不能承載社會公眾如此沉重的文化寄托,也許他們僅是曇花一現的文化泡沫,但只要這種勢頭得以延續,未來的文化大樹就可能真正生長起來。
《文化縱橫》編輯部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