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毋庸諱言,過去300年間,資本主義已徹底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面貌,如幽靈般,其間游蕩著貪婪和剝削、畏懼與恐慌。譬如19-20世紀的帝國主義、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2008年的金融海嘯不過再次反映了這一點。而當資本主義屢次通過“創造性的破壞”擺脫危機時,它又不斷加劇著生物圈和大氣層的負荷,使得這個星球千瘡百孔。似乎這種決定性趨勢會一直持續到人類燒光最后一噸煤的時刻。
經濟困境需要政治家做出當機的決斷。在國家范圍內,那些抵御風險能力最為孱弱的階層,他們暴露在海嘯之中,他們最為冀望政府有所作為。雖然實際上,他們也是在氣候變化中承擔最多惡果的群體。舒適型消費生活方式的擔綱者——中產階級——則迫切需要經濟轉暖,地球變暖對于他們而言不太可怕,他們更多是無關痛癢的環保主義者,他們相信技術的魔力,卻不愿深究陰霾的可能性。氣候政治的國家層面,無疑首先需要召喚一個具有超絕卓群眼光的擔綱群體,他們富有克服鼠目寸光利益的能力,并具備在棘手異常的國家法權與利益格局中,整合各階層之間的矛盾與共識,奠定一個事關國民長遠幸福的團結基礎。
另一方面,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無疑為年底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自威斯特伐利亞國際體系建立以來,世界民族聚落已深陷于戰爭與討價還價式的相互指責,關于歷史與現實的公平,已深深撕裂了氣候政治的地緣版圖。“第三條道路”也未能彌合后冷戰秩序下的裂縫。可悲的是,“對地球宣戰”是唯一能將世人聯系起來的鐵鏈。民族間的殘酷競爭,無非加緊了對地球資源占有與攫取的步伐。
美國經濟,過去曾作為一個不假思索被模仿的對象,現在卻出現了裂縫。但是,人們除了繼續等待美國的后續反應,似乎無以做出有效的回應。在全球性金融風暴的無情吹襲下,到底是對于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重新反思,抑或更加堅定將其捆綁于民族命運的戰車,誰也沒有確信。人類是否還有能力超越各民族國家的實利考慮,并在事關地球未來的層面上形成一個新的倫理共同體?在對內的環境正義和對外的環境正義上,大國之間是否還能動員起足夠的政治意愿,實施戰略性的氣候和能源政策?
某種程度上,只要國際政治依然停留于“敵友之辨”的想象與實踐,人類就難以擺脫惡性競賽的軌道,并將自己的命運牢牢系縛于近乎賭氣的未來。這不僅是一種意氣式的怪誕信念,更是當前國際與國內既得利益結構下蠶食局面的客觀反映。任何新的可能性都意味著舊世界的傾覆。這無疑是對那些有魄力在人類歷史上有所作為的政治民族的巨大考驗。
必須行動起來,探索新的道路。這方面,中國人責無旁貸。
《文化縱橫》編輯部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