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殖民統治對所在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轉型的沖擊?為什么一些國家經過殖民后能實現經濟騰飛、社會穩定和建立法治,而另一些國家則長期飽受戰亂、饑荒和貧困之苦?聚焦于20世紀的東亞,日本在富國強兵之后,也步荷蘭、英格蘭等西方國家之后塵,開始海外擴張,其先后攻占朝鮮、中國東北和臺灣地區,開始事實上的殖民統治。在革命的話語之下,言說之重心自然在其殘暴盤剝一面,而對其長期的政治社會影響則無所張本。

加州伯克利大學的Daniel Mattingly最新發表的文章,聚焦于1932?1945年間日本實際控制下的偽滿洲國的制度建設,來探討日本在東北殖民統治的長期影響。在這篇論文中,作者使用了自然實驗這一較新的社會科學方法來重探一段晦暗不明的歷史。日本在東北具有制度性影響的殖民遺產大致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重構了東北的行政體系,使得現代政府機構在東北生根;二是培養了一批服膺現代理性的職業官僚;三是在東北建立了醫療衛生和學校的體系;四是通過計劃手段來助推東北經濟的轉變。凡此種種,皆是日本殖民相對正面的歷史遺產,其重要性并未隨日本戰敗而結束。作者借助密西根大學中國數據中心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建立的鎮級數據庫,對比東北和內蒙被殖民和未被殖民地區(自然資源相當、人口密度相當等),在毛澤東時代和當代的政治經濟發展,發現東北殖民地區四方面的殖民遺產對政治經濟發展具有持久的正面影響,相比于未被殖民的地區,其對當地的福利提供和民眾收入提高都具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

同時,或許有人會提出一個競爭性的解釋,即這些曾經的被殖民地區,在毛澤東時代和當代,國家對這些地區的投入也更多,使之能夠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表現出此種趨勢。作者通過對鎮級數據的分析,揭示出毛澤東時代和當代,政府在醫療衛生、教育等投入方向都更傾向于未被殖民的地區,這反而更進一步說明了殖民時代的社會福利和制度建設為當地的后續發展打下了基礎。

這個新穎的解釋,讓我們可以重新理解東北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但是作者認為日本殖民的遺產都在發揮很大作用,這個分析還是過于籠統。在新中國建立后,其實對舊留用人員有一個逐步“洗牌”的過程,所以日本在當地培養的職業官員不太可能在毛澤東時代持續發揮影響;同樣,日本在東北構建的行政體系,在新中國建立以后,同樣在被新的體系逐漸取代,兩者的行政和政治邏輯完全不同。在排除毛澤東時代對制度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潛在影響時,不能做過于簡單的假設。

這個基于自然實驗的解釋,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情境,即東北始終是一個自然資源極度豐富的區域,所以它才會為當時的日本所圖謀,所以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必然深深地嵌入到這一自然資源稟賦上,所以日本能在大量榨取當地資源的同時,提供部分公共品和相應的制度建設,這并不意味著日本殖民統治本身要塑造良性的歷史遺產,而是資源極端豐富的條件下,強大的日本官僚運作模式具有“蝴蝶效應”。(文/草蒼)

D. C. Mattingly, “Colonial legacies and state institution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50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