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娟
在毛姆的自傳體小說《人生的枷鎖》中,主人公菲利普孜孜不倦地追求生活的真諦。他先是經歷了信仰的破滅,繼而又在非道德主義者克朗肖的引導下拋棄了道德,確立了“為所欲為”的行事準則。然而在這之后,他并沒有獲得他所料想的自由,反而陷入了更深的虛無危機。最終,菲利普悟到生活的真諦,這就是:生活毫無意義。然而,正是這讓克朗肖無論如何都無法忍受的致命真理,卻令菲利普獲得了重生。
在菲利普對生活真諦的追尋過程中,暴露出傳統的信仰、道德與近代流行的“為所欲為”準則的深刻沖突,并進而揭示出上帝已死諸神不再之后人們所面臨的虛無處境及其可能的解決。而此中纏繞衷曲,亦直指今日中國之人心。
信仰
菲利普天生跛腳,自小父母雙亡,寄養在牧師大伯家中。受大伯的職業和家庭影響,菲利普自幼便將信仰上帝看作理所當然之事。在因跛腳遭到其他孩子嘲笑、受盡凌辱時,菲利普一度將救贖的希望寄托于上帝。他相信憑借虔誠的祈禱,上帝將會眷顧他,按照他的愿望,在新學期開始的那天早晨還他一雙與其他孩子沒什么不同的正常的腳。
菲利普之所以會堅信這一點,是因為他看到《圣經》上清清楚楚地寫著:“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們禱告,無論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著。”(《馬太福音》第21章22節)
菲利普盡了一個孩子所能盡的最大努力向上帝顯示他的心誠。他日日夜夜禱告,“內心一片至誠”。他甚至采用了一些苦行主義的手段來討上帝的歡心,在天寒地凍的夜里赤裸身子跪在地板上禱告。在上帝應該為他實現愿望的那個清晨到來之前,他激動得無法入睡。
結果他當然失望了,這令他備受打擊。他向大伯提出疑問:如果向上帝祈求,心又夠誠,但結果所愿望的事情卻沒有實現,這說明什么?大伯說,“那正說明你心不誠哪”。
菲利普暫時接受了這種解釋。在后面的日子里,他又幾番嘗試向上帝許愿,并增加了許多其他辦法來顯示自己的心誠。但他又隱隱約約覺出自己的信念不夠強,覺出自己可能面臨的失敗。他最終得出結論:“依我看,誰也沒法心誠到那種地步?!彼J為這頗像他的保姆告訴他的鹽的妙用。她說,“不管是什么鳥,只要你往它尾巴上撒點鹽,就能輕而易舉地將它逮住”。這聽上去簡單有效,但問題在于,把鹽撒到鳥尾巴上本身就是難事。
在年幼的菲利普心里,對上帝祈禱的失敗是個重大打擊。但此時他畢竟還沒有開始懷疑信仰本身。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經歷都向他清楚明白地顯示出,信仰宗教,且必須是信仰英國國教,是理所當然之事?!安粡膰陶?,盡是些邪惡、兇險之徒?!?/p>
但在菲利普獨自一人在德國求學時,他日益增長的見識讓他覺察到,異教徒信奉自己宗教的虔誠程度,并不亞于英國國教徒。研究神學的大學生維克斯向他揭示出,“一代人有著一代人的信仰”,“人們總是按照自身的形象來塑造神祇的”。
信仰的地域、時間之別,意味著信仰并非真理。這讓菲利普心中油然生出疑問:“我不明白一個人干嗎非得信奉上帝。”這個問題一被提出,菲利普頓時驚恐地發現自己竟“已不再信奉上帝了”。
失去信仰的理由,可能并不是維克斯的幾句話,因為真正的信徒不會為任何理性思考說服。如羅曼·羅蘭筆下的約翰·克利斯多夫一樣,菲利普在一瞬間意識到自己并沒有篤信宗教的氣質:“事實是,他已不再相信上帝了,這并非出于這層或那層理由,而在于他天生沒有篤信宗教的氣質。信仰是外界強加給他的。這完全是環境和榜樣在起作用?!狈评赵鹊男叛鰞H僅是因為他還不知道有別的路,一旦發現信仰并非唯一選擇,他便毅然決然與信仰分了手。拋棄上帝,意味著從此接受他的跛足為現實,意味著從此不再有信仰作為斗篷為生活遮風擋雨,但是菲利普恰恰因此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失去信仰,生活成為一種冒險。
關于一個人如何突然由信轉為不信,又如何由不信轉為信,向來有太多神秘莫測的說法,個中情由始終無人可以道明。信仰和理性之間橫著一條永恒的溝坎。在沒有更好答案的前提下,個人氣質不失為一種解釋。再加上童年時期見證過太多沉悶而冗長的宗教儀式,死記硬背過太多枯燥難懂的祈禱文和使徒書的經歷,以及上帝對他虔誠呼喚的始終不作答,總之菲利普不再相信上帝了。他迫不及待地奔向自由。他為擺脫了這一思想重負而感到從所未有的輕松,雖然同時也并非沒有遺憾:“每當他想起這一來將永遠見不著那位美麗的母親了,總忍不住熱淚盈眶?!?/p>
道德
那么,沒有信仰的菲利普果真成了一個自由人嗎?菲利普注意到,失去信仰并沒有在實際上對自己的生活造成影響。“信仰的喪失,并沒有像他預期的那樣明顯地影響到自己的言談舉止。盡管他把基督教的信條扔到了一邊,但他從未想到要去批評基督教的倫理觀;他接受了基督教倡導的各種美德,并且進而認為,要是能因其本身的價值而身體力行,并不顧及報償或懲罰?!?/p>
菲利普雖然不再相信上帝,卻仍然奉行“抽象的道德準則”。菲利普否認這種道德觀和基督教倫理有什么關系,他只是按照它行事。此時,道德構成了菲利普無神的世界里的核心價值。當生活不再是對上帝的服侍之后,菲利普把按照道德準則行事看作生活的真諦:“(生活的真諦)是為了聊盡自己的責任,盡量發揮自己的才能,同時還要避免去傷害他人?!薄昂喍灾?,就是人以德待吾,吾亦以德待人?!?/p>
菲利普愿意善待他人,回報社會,并將這種良善視作自己生活的真諦。這種道德準則是傳統道德觀的體現。對于出生于中產階層,受過良好教育的菲利普來說,這套道德準則是自然而然的。他可以不信上帝,但是這套道德準則卻早已滲透于他的日常生活之中,幾乎不可能擺脫。而他更幾乎從來沒有懷疑過這些道德準則的可靠性。在他而言,它們無疑具有康德“絕對命令”的分量,但履踐它們并不需要上帝來作保證,也不需要地獄的烈火來約束。
“為所欲為”
奉行抽象道德準則的菲利普,在巴黎學畫期間遇到了非道德主義者克朗肖。克朗肖不相信菲利普所奉行的“抽象的道德準則”。在他看來,上帝的隱退,意味著道德基礎的瓦解。而要一個不信神的人,還以信仰的形式去遵循一套道德準則,絕對是荒謬的。所以克朗肖嘲笑菲利普,認為他骨子里仍舊是個基督教徒。在克朗肖看來,菲利普若真的不信上帝,那么必定會覺出道德的無足輕重。
相比年輕的菲利普,克朗肖顯然更為成熟。他更加徹底地貫徹了時代精神,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學。這套哲學的基本原則是:“為所欲為,只是要小心警察”。他不相信善惡之分,而僅僅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他還并不迷信于名譽、良知與體面,認為那不過是些虛偽的面具。在他看來,世人做事無不出于利己動機,而社會亦不過是個人自我保存的工具。在此意義上,個人對于社會和他人并不負有神圣責任,而只是單純的利益交換關系?!爸灰窃诹λ芗暗姆秶鷥龋冶M可以為所欲為?!?/p>
人無不最大限度地追求著自己的利益,這便是近代對人性所作出的全新判斷。社會根據這個原則始才形成,幫助他人的行為也只是根據這個原則方才成立。這種為所欲為的真理一方面為國家、社會和法律提供了根據,另一方面卻在個人層面不可避免地導向了命定論。這似乎是矛盾的:這群為所欲為的人,恰恰是最有自知之明,最懂得要順應天命的人。如果把力的邏輯貫徹到底,如果承認自然界萬物(連同人在內)的關系從根本上說不過是力的相互作用圖景,那么人就再不是宇宙的精華和萬物的靈長,而不過是按照自然規律與萬物同呼吸共命運的一群生物,人就像動物那樣生和死,像動物那樣以力來實現自己的利益,并像動物一樣接受宇宙為自己定下的規矩?!叭?,并不比其他有生命的東西更有意義;人的出現,并非是造物的頂點,而不過是自然對環境做出的反應罷了。”人引以為傲的自由意志被證明不過是一種虛構,其實質終究不過是各種力作用的結果,均為命中注定。由此,人也最大程度地推卸了自己的責任,只管去行動而不需要考慮行動的后果,“對任何行為,我既不稱許道好,也不非難指責,而是一古腦兒兜受下來”。
菲利普無法反駁克朗肖。他本來預期在拋棄信仰之后實現的自由,似乎只有按照克朗肖的哲學才能實現。既然不信上帝,還怎么去相信以上帝為前提和保證的道德?在菲利普放棄學畫返回倫敦,在大伯家短暫停留期間,菲利普按照克朗肖的哲學給自己規定了一條“臨時性的準則”:“盡可隨心所欲,只是得適當留神街角處的警察”。
菲利普把這條準則看作他“在旅居巴黎期間最寶貴的收獲”,他認為這意味著精神上“徹底的解脫”和“絕對自由”。此刻他不光不再有信仰,也不再受道德的約束?!笆前?,強權即公理嘛。在這種斗爭中,社會自成一方——社會是個有機體,有其自身的生長及自我保存的規律——而個人則為另一方。凡是對社會有利的行為,皆被譽為善舉;凡是于社會有害的行為,則被喚作惡行。所謂善與惡,無非就是這個意思。而所謂‘罪孽’,實在是自由人應加以擺脫的一種偏見……”
此時菲利普心中有了新的善惡概念,正如斯賓諾莎曾說過的,“所謂善是指我們確知對我們有用的東西而言”,而惡則“是指我們確知那阻礙我們占有任何善的東西而言”。新的善惡觀意味著,道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標準,而只是有利于我們生存的東西。從此刻起,菲利普擺脫一切束縛,成了“自由人”。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自由人的身份反倒使他面臨著更大的危機。
虛無
在倫敦學醫期間,菲利普見證了克朗肖的死亡。克朗肖死時孤家寡人,一無所有,潦倒至極——他死得毫無價值。這時菲利普才意識到,克朗肖按照為所欲為的人生準則來進行的生活,其實十分失敗。
克朗肖的哲學的確具有力量,但是問題在于,這種哲學只具有解構意義,卻沒有任何建構。在他那里,舊的世界觀噼里啪啦全部崩解,成為一堆瓦礫,而他卻不想給出或許也無力給出一套新的世界觀。為所欲為的準則反倒令他失去了行動的目標和意義。他就這樣在碎磚爛瓦中活著,活得混亂又窩囊。他蔑視俗世的奮斗和努力,所以放蕩不羈,終日酗酒,在醉鄉里成為國王;他藐視俗人平庸的幸福和安寧的快樂,所以拒絕婚姻,和一個同樣“為所欲為”的女人胡亂生活在一起。他遠離常人的生活,遠離家庭和秩序,終日在自由中放縱自己。他的哲學充滿力量,令人肅然起敬;但他卻在現實中遭到可恥的失敗,在死后未對世界產生任何影響。在別人眼里,他只是無力改變自己潦倒境遇的可憐蟲,在泥潭中自暴自棄越陷越深。從一方面來看,克朗肖解構了人生;而從另一方面來看,他也讓人生把自己給解構了。
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所暴露的,同樣是這個問題。一旦人接受了為所欲為的真理,一旦人的善惡觀、人的責任和意志均被消解,那么就等于說,人有理由像動物一樣活著。這當然不是理性主義者斯賓諾莎想得出的答案。為此,繼徹底解構傳統世界觀之后,斯賓諾莎致力于重建新的純理性的世界觀,在其中人要有秩序有理性的“為所欲為”,然而這幾乎等于說,人不應為所欲為。斯賓諾莎所陷入的矛盾似乎告訴我們,對于現實生活來說,為所欲為的準則是十足毀滅性的,在其上建筑不起任何穩固而安寧的生活模式??死市さ幕靵y生活就是一個例證。
然而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對于自由人來說,“為所欲為”的真理和命定論相伴相生,它們使他擁有最大勇氣去行動,又不需要自己去承擔行動的后果。然而這種無所承擔卻恰恰暴露出近代以來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即虛無??死市び幸惶淄暾娜松軐W,但竟然因此不再知道生活的意義。如果人最終要像動物那樣生死,以動物的邏輯活著,像菲利普所質疑的,“去掉了天職,去掉了善與美”,那么生活究竟還有什么意義?
克朗肖曾給菲利普出了一個謎。謎面是一卷波斯地毯,他要菲利普從中猜出人生的真諦。波斯地毯美麗而繁復,有著神秘莫測的圖案和錯綜復雜的編織格局。它巧奪天工,但就是讓人猜不出它的真正含義。它美得毫無意義,毫無目的。
而克朗肖的謎底正是:生活毫無意義。在菲利普窮困潦倒嘗盡世間百般滋味終于悟到這個謎底之時,他想起了東羅馬帝國國王在臨終前聽到的一句真理:“人降生世上,便受苦受難,最后雙目一閉,離世而去。生活沒有意義,人活著也沒有目的。出世還是不出世,活著還是死去,均無關緊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無足輕重?!狈评罩揽死市さ纳?,知道那終日酗酒、窮困失意的生活微不足道;他也見證了克朗肖的死亡,知道他死得無足輕重,只供一個無聊文人寫了篇漂亮文章。而這都不是關鍵?!皢栴}倒不在克朗肖是死還是依舊活著,哪怕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克朗肖這么個人,情況還是如此。”在這里,生活的意義受到了最大的質疑。
虛無感籠罩了這群不再有信仰,也不再相信傳統道德的自由人?!叭松袷且黄瑹o法擺脫的混沌。人們在這種無形的力量的驅使下四處奔波,但是對這樣做的目的何在,他們卻一個也回答不出,似乎只是為了奔波而奔波。”面對這樣的虛無,克朗肖的沉淪似乎是有理由的,因為他知道,即使認真對待生活,努力追求,不懈付出,但終究也無法獲得生活的意義。
重生
生活毫無意義。菲利普在最為潦倒、過著平生最無聊的生活時悟到了這一點,此時他的心頭竟“掠過一陣狂喜”。生活毫無意義——這句話中并不僅僅包含深沉的悲愴意味,它還暗示他并不需要太過于在意他的潦倒。
克朗肖在虛無面前走向了死,而菲利普則在虛無面前獲得了重生。這其間關鍵在于,克朗肖不能接受毫無意義的生活,所以面對虛無他感到致命的絕望;而菲利普則并不認為毫無意義的生活不值得過。菲利普意識到,波斯地毯本身沒有任何明確的意味,但它那神秘的美,那繁復的花紋必定曾經給予編織人以及觀賞者樂趣。如果生活是這樣一塊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地毯,我們是否可以滿足于它那美麗而復雜的格局呢?失敗、潦倒、不得志、失意都將作為特別的設計被編織進去,令整塊地毯的格局愈加復雜,充滿神秘之美。當菲利普意識到這一點,他不禁釋然了,他不再為自己的失敗耿耿于懷了。
重要的不再是地毯本身的意義,而在于編織地毯時的樂趣,在于最終完成這塊地毯,在于這塊地毯最終必將顯現出與眾不同的格局。然而,最最重要的是,要愛這塊地毯,要尊重自己的努力,不去隨隨便便編織它。至于人力之外的事情,則順其自然。
因此,正如尼采所說的“愛命運”,首要的原則是愛生活。而克朗肖缺乏的,恰恰是對生活的愛。他自己未嘗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菲利普決定放棄學畫來辭別克朗肖之時,克朗肖露出不屑一顧的神氣說:“干嗎不干了呢?”在他看來,顯然做別的事也不會更好。
菲利普回答:“我想是因為我愛生活吧?!?/p>
聽到這個回答,“克朗肖那張平和的圓臉上形容大變。嘴角驟然垂掛下來,眼窩深陷,雙目黯然無光。說來也奇怪,他竟突然腰也彎、背也駝了,顯出一副龍鐘老態。
“‘是因為這個?’他嚷了一聲,朝周圍四座掃了一眼。真的,他連說話的聲音也有些顫抖了。”克朗肖意識到,菲利普還愛生活,而他已經不愛了。這是他們的根本區別之所在。
此時菲利普還悟到,雖然每個人的地毯都必然在細節上有著千差萬別,但大部分人的地毯有著一種相似的格局:“有一種格局,最明顯,最完美無缺,同時也最漂亮動人。這種格局是:一個人呱呱墜地來到人間,漸漸長大成人,戀愛結婚,生兒育女,為掙片面包而含辛茹苦,最終蹬腿棄世而去。”菲利普最終為自己的地毯選擇的,也是這樣一種格局。他向賢淑善良的莎莉求婚,預備了結婚,干活,生兒育女,最后悄然去世。“這是一種最簡單的然而卻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p>
然而菲利普也并沒有全盤否定克朗肖的地毯格局。“生活還有別的樣式的格局,這些格局雖雜亂無章,卻是妙不可言,幸福從未涉足其間,人們也不追逐功名,但從中可以感覺到一種更加亂人心思的雅趣?!狈评找苍蛲鴦e樣的生活格局,他很早就計劃著去西班牙做一次旅行,并希望去神秘的東方游歷一番。他悟到人生苦短,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盡量博聞強識,領略大千世界的生活之美。而這需要過漂泊不定的生活,意味著與大部分人不同的生活格局。他要像格里菲思那樣輕易拋棄掉愛他的姑娘,做個不負責任的浪蕩子。
菲利普最終放棄了這樣一種生活的可能。他渴望妻子、家庭和愛情。他最終選擇融入了那大多數人所選擇的生活,安定了下來,“屈服于幸?!?。當菲利普最終選擇了安定生活,或許他就把克朗肖連同那一套為所欲為的理念拋諸云外了??梢粤舷耄洑v了對信仰和道德的接連否定,菲利普肯定不會成為虔誠的信徒或是古板的衛道士了,但是克朗肖的死必定也教他悟到傳統價值的珍貴之處,教他珍惜人的德性和善意。毫無疑問的是,憑著天生的好心腸和后天的良好教育,菲利普可以輕而易舉地按照傳統道德規矩太平地過日子,像大多數人那樣。諸神不再,上帝已死,這在大眾而言往往并不意味著深刻的道德危機。對他們來說,或許生活還像從前一樣,人們照舊編織他們的地毯,生活還是要繼續過。
在那個海邊小鎮行醫,陪著心愛的姑娘,守家守業過一輩子,這是菲利普最終為自己找到的生活的意義。而現實中的毛姆則不斷去冒險,他棄醫從事寫作,參與戰爭和冒險,并最終實現了去世界各地,尤其是東方游歷的心愿。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