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瑞
1900年,波科依在巴黎的世界博覽會上首次使用了“電視”的英文名稱television。1928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設在紐約附近的斯克內克塔迪的電視實驗室,在發明家亞里克·山德森的領導下,試播了第一部情節劇《女王的信使》。隨后,1930年,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了聲像俱備的多幕電視劇——皮蘭·德婁的《花言巧語的人》,作為一種藉助電子化了的聲像語言在電視熒屏上展演的藝術,電視劇在世界舞臺上正式誕生。在中國,電視劇的播出,和電視事業的出現幾乎同時。1958年6月15日,中央電視臺的前身試播期間的北京電視臺播出《一口菜餅子》,由此電視劇走上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這以后,到文革前將近8年的直播電視劇時期里,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西安、哈爾濱、長春等地的電視臺,共計播出了大約180余部電視劇。文革中,在全民族的文化浩劫中,剛剛起步的中國電視劇藝術事業慘遭滅頂之災。10年里,只有3部用錄相設備拍攝的黑白電視劇《考場上的反修斗爭》《公社黨委書記的女兒》和《神圣的職責》播出。文革結束之后,中國電視劇藝術事業在社會變革的舞臺上復興。以1978年4月播出的《三家親》為起點,到1984年為止,全國各電視臺總共播出電視劇945集。隨后,以1984年為轉折,中國電視劇藝術事業開始了新的發展時期。經過前6年的蘊蓄,到1989年為止,全國總共生產了5932集的電視劇作品。1990年突破年產萬集大關,生產了11156集電視劇。據《中國廣播電視年鑒》公布的官方數字,1991年后,除1992年資料空缺,20世紀的最后9年里,總計產出7978部74716集。此后,2001年度851部13621集,2002年度751部12170集,2003年度619部10654集,2004年度886部20819集又合拍10部289集,2005年度945部20075集又合拍 527部9517集。經過2006年的調整,到2007年度,產量還有529部14670集之多。2008年則有502部14498集。這在全球電視劇行業實屬獨一無二。
這些電視劇,是由各種制作單位生產制作出來的。而制作單位數,也是舉世無雙。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近日在浙江橫店說,電視劇投資和創作空前繁榮,制作機構已從5年前的400多家,發展為現在的2700多家。
50年里,中國電視劇之所以擁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它一直都用作品把自己和時代、民族與國家的現實以及歷史的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與時代形影相隨,是一部形象的近50年的中國社會發展史。
這50年,可以劃分為1958~1966年的直播時期、1966~1976年的荒原時期、1978~1984年的復蘇時期、1984~1990年的發展時期、1990~1999年的干擾時期、2000年到目前的繁榮時期。直播時期的電視劇雖然帶有那個年代的色彩,卻也在《一口菜餅子》之后,用《江岸》《雷鋒》《焦裕祿》《劉文學》等劇高唱了時代和英雄的贊歌,用《新的一代》《幸福嶺相親記》《戰斗在頂天嶺上》《合家歡》等劇謳歌了新時代新生活。文革前的國民生存狀態和文化心態,在這些劇目里有了生動的影像記載。文革結束后,在社會變革的大舞臺上,中國電視劇復蘇。在《三家親》《窗口》《爸爸和媽媽誰好》《奔騰吧!小駿馬》《教授和他的女兒》《痛苦與歡樂》等作品重新贏得了中國電視劇的新生之后,一批電視劇在劫后余生中進行了多方位的文化反思。《永不凋謝的紅花》《蹉跎歲月》等反思歷史,《新岸》《生命的故事》《賣大餅的姑娘》《家風》則在現實與歷史故事中尋找人生的坐標,《喬廠長上任記》《赤橙黃綠青藍紫》《燃燒的心》等改革題材電視劇初露鋒芒。這是那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這以后,大量的電視劇作品全方位地描繪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活。可以說,但凡改革開放30年的種種情景都在電視劇里有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再現和表現。
比如,農村變革的生活是電視劇一直關注的一個重要題材。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鄉里妹子》《花生阿狗》《雪野》《太陽從這里升起》《葛掌柜》為這種關注打下了良好基礎,到1988年的《籬笆·女人和狗》,就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思想高度,連同隨后推出的《轆轆·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組成了當代中國的一部“農村三部曲”。它們描繪了關東農村生活的巨大變化,揭示了老少兩代關東農民心靈發生深刻嬗變的生動情景,堪稱改革開放中期中國農村的“村史”,中國農民的“心史”。 20世紀90年代以后直到眼前,又有一大批將鏡頭對準中國“三農”問題的作品。《神禾塬》《莊稼漢》《秦川牛》是又一部“農村三部曲”,它以關中為背景,展示的是中國的“三農”正從傳統文化中蛻變出來。《黨員二愣媽》和《村官》,則透露出了中國農村的政治改革悄然展開的信息。
又比如,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題材的電視劇也令人矚目。從1980年的《喬廠長上任》、1982年的《赤橙黃綠青藍紫》、1983年的《女記者的畫外音》開始涉足這一題材,一路走來,這些年,電視劇作品對國企改革生活的描繪向著更廣泛、更深入的程度發展。如果說,《新星》所代表的早一代的作品反映改革初期的生活,還主要著眼于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對峙,對峙的焦點只落筆于改革事件本身,而少有深入人物內心世界以至民族文化心理積淀,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這種情況就有了很大的改變。尤其是《省委書記》。站在加入WTO以后面臨空前的機遇和挑戰的新世紀的重要歷史關頭,兩代省委書記貢開宸和馬揚,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對一個特大型國有企業進行了成功的改革,其間,面對由于人們的生存狀態和文化心態生成的阻力乃至破壞性因素,這樣的改革更加充滿了悲壯的精神和激情。2008年CCTV—1黃金時間的年終大戲《十萬人家》以轉型期的浙商為話題,講述了地處我國東南沿海一個以傳統桑蠶絲綢為支柱產業的水鄉古鎮,在經濟社會發展遭遇生產要素短缺、環境承載有限、經濟全球化挑戰時,如何脫胎換骨的故事。同年播出的《父輩的旗幟》以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個大工廠為背景講述了三個勞模師兄弟家庭間的恩怨糾葛,反映了在推崇至高理想的年代里人們不同的生存價值。《喬省長和他的女兒們》則從廣闊的社會背景中描述著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而觀眾從這個家庭的故事中認識了一個大時代。
2008年的CCTV—1黃金時間開年大戲《闖關東》,創作者書寫齊魯兒女“闖關東”的艱難辛酸的歷史,把朱開山的“家族史”和近現代中國的“社會史”融合在一起。通過描寫朱開山家族的歷史命運,形象地透視那30年間,由山東和東北地區具體表現出來的中國社會的興衰變革,觀照圍繞著“闖關東”這樣的民族大遷徙的歷史事件所折射出來的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讓我們既看到了“社會史”的色彩斑斕,又看到了“家族史”的枯榮更迭。
中國電視劇藝術在這50年里還有一個重大的成就,即電視藝術語言的極大豐富化。現代化必然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從而引起審美趣味、審美要求的改變。這種趣味和要求,已經大大不同于現代生產力和社會文化不太發展的條件,更不同于小生產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形成的趣味和要求。這些年,我們的電視劇藝術越來越重視這種變化,也越來越多地在這方面取得了成功。
比如,在敘事語言上,我們不少的作品開始突破電視劇小熒屏制約而形成的以“中、近、特”鏡頭為主的格局,越來越多的作品開始了宏大敘事的嘗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都有了遠景、全景、大全景的大場面或宏偉場面的戲。無論是《三國演義》《太平天國》,還是《壯志凌云》《突出重圍》《導彈旅長》,或者像《長征》《延安頌》,都有了這樣的畫面。不僅思想震撼力大,藝術感染力也強。像《長征》那樣寫紅軍過雪山草地的慘烈性,像《太平天國》那樣寫農民革命戰場的失敗的悲壯性,都能讓人產生一種悲劇的激情。又比如,也是在敘事上,無論是《上海一家人》《世紀人生》《記憶之城》寫民族資本的女企業家創業的歷史,還是《澳門的故事》那樣描繪澳門回歸的歷史,或者,像《一年又一年》和《全家福》那樣敘述一個家庭、一個四合院生活變遷的歷史,都注重把“家族史”和“社會史”融合在一起。通過描寫一個家族的歷史命運去形象地透視一個社會的興衰變革,觀照一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這具有“文體”發展的重要意義。
再比如,還是在敘事上,原有的從西方肥皂劇沿用而來的電視劇敘事節奏比較慢的模式,也開始被突破。適應劇情的需要,也適應觀眾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養成的觀賞習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電視劇作品借鑒電影的敘事節奏,加快了作品里時空轉換的節奏和鏡頭運動的內部節奏,推動了劇情的快速發展。還比如,在敘事語言上,越來越多的作品開始讓長鏡頭回歸到電視劇這種聲畫的視聽藝術中來。頻繁短切,傳統的固定機位正反打鏡頭,顯然不能滿足越來越豐富的人物動作情節場景氛圍鋪陳的需要。
50年前的中國電視劇,作品數量和種類很少,藝術家們人手缺少也沒有受過專門訓練,沒有攝錄制作設備,就連直播所用的設備也原始、簡單、笨重。50年后的今天,一切都有天壤之別。50年的風雨歷程里,中國電視劇在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精神和特定社會情感主流的同時,已經千方百計地尋找合乎自身的藝術形式。和電影一樣,誕生在西方的電視劇,最初是屬于現代大眾文化序列的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產品。來到中國以后,我們特定的國情和悠久的文化強力影響它,使它發生了異變,把它改造、提升為藝術的一種。盡管現在它還有一支在走商業運作的路,制作的是商業片,但是,如同電影一樣,它還有另一支走藝術片的路。我們50年的電視劇發展歷史,尤其是這十多年的發展歷史,充分證明了中國的電視劇還能作為一種藝術活躍在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中。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