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國問題,總結中國經驗,創造中國理論。

? 錢理群 | 北京大學教授

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沉浸在潘家恩這本《回嵌鄉土》里:它喚起了我的許多回憶,并引發了更多的思考。

2015年,我在接受采訪時提出,“我最高的理想是創造出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有解釋力和批判力的理論”,“在更開闊的視域里,做更深入、更根本的,超越性、批判性的思考,進行學術與理論體系的創造,為社會提供新的價值理想、批判資源。”在我看來,這才是知識分子的本分、本職。

在2003年10月南下講學,我在為復旦大學一個學生社團題詞時,就鄭重其事地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關注中國問題,總結中國經驗,創造中國理論”——它概括了我對年輕一代最主要的期待。

我當時就意識到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卻是極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事實: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絕大多數人是農民,這也是一切參與20世紀中國歷史變革的任何組織、任何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事實。我們要總結20世紀的中國經驗,也必須從關注這一個世紀中國農民的命運開始。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思想、心理背景下,我讀到了潘家恩的這本《回嵌鄉土》。

他在學術上的高度自覺足以讓我感到震撼。當我在書中讀到我引作文章題目的全書指導思想——“直面更為豐富且復雜的中國問題和中國經驗”,以及他所提出的“對20世紀中國歷史的重新理解和對當下社會實踐的批判性介入”的研究目標時,我對自己說,這才是我所期待的近20年的回應和知音!真的“后繼有人”了!

記得我在2004年對聽講的包括潘家恩在內的支教支農的大學生提出了“沉潛十年”的囑咐,即“沉潛到民間、底層,沉潛到生活的深處、生命的深處、歷史的深處”現在,16年過去了,潘家恩這一代終于以自覺的研究,對20世紀中國經驗做出了自己的總結,發出了獨立的聲音!

他的研究形成了五大特色:

其一,實踐者與研究者的統一、實踐與研究的交織。

這是潘家恩的自覺追求:“以‘實踐者—研究者’的視覺進入鄉村建設歷史與現實。”就是這簡單的一句話,讓我眼睛一亮:它一下子就打破了學院研究與社會實踐相互隔絕的格局,而將“學院派”與“實踐派”的優勢集于一身。這正是今天我們需要的新的研究格局與知識生產方式—— “想大問題”與 “做小事情”結合。

其二,“對20世紀中國歷史的重新理解”與“對當下社會實踐的批評性介入”。

他完全自覺地意識到,鄉村是中國的根,是理解過去中國并思考未來中國無法繞開的底色與載體,鄉村就是中國最大的現實問題,他要在“回嵌鄉土”中尋找并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從實踐的角度看,潘家恩以理論的方式對現實議題進行介入,就決定了他的選擇具有更大的批判性。這就是他所強調的,要“挑戰主流認識框架,為現實實踐的推進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些也都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和我主張的“總結20世紀中國經驗,創造具有解釋力與批判力的理論”的追求也是不謀而合的。

其三,突破既定模式,擺脫權力控制。

在潘家恩看來,當下對20世紀中國歷史的敘述與研究,存在著問題。

其中,在主流敘事與意識形態里,“相對于農業,工業與國防優先;相對于鄉村,城市優先;相對于農民,國家優先;相對于文化,經濟優先;相對于生態,人類優先”。

這樣,同樣貫穿于20世紀中國歷史、產生實際影響的從底層民眾和生計、生活、生態出發的鄉村建設實踐,就被完全排斥于20世紀中國歷史的敘述與研究之外,這樣的“20世紀中國經驗”的總結也就必然是片面的、畸形的。

潘家恩要做的,就是挑戰這樣既定20世紀中國歷史研究模式,以民眾、民間的建設視角重新理解現代中國。于是,就有了對20世紀中國歷史的新發現、新總結、新概括,即 “三個百年”:“百年激進”、“百年鄉村破壞”與“百年鄉村建設”。

這樣,他也就為20世紀中國歷史的研究與20世紀中國經驗的總結,開辟了一條新路,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其四,打破“二元對立”的思維和研究模式。

中國的一些學者至今還沒有擺脫“非此即彼”“不是全盤肯定,就是全盤否定”的二元對立的模式,而這樣的思維方式在處理復雜的20世紀中國經驗時,幾乎是無能為力的。

現在我十分高興地發現,非簡單化、非立場在先、非意識形態化的思維和研究方式,在潘家恩的研究中已經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他對主流進行質疑和挑戰;又反思一般意義上的反主流,從而拒絕二元對立的分析框架與道德意義上的簡單化價值判斷。他說自己需要“左右開弓”。

或許更為重要的是堅持質疑精神:不僅僅是“對真理唯一性與客觀性的質疑”,更是一種自我質疑。這也是我對潘家恩的這本書最為滿意之處:他做到了這些年我一直在倡導的“理直氣不壯”。

其五,全球化的視野。

新時代的鄉建運動具有全球化背景:它不僅是世界范圍的理想主義者的運動,而且是發展中國家的國際運動。

正是在潘家恩的啟示下,我想到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機帶來的世界格局的大變化,以及所提出的新問題、新使命。

在我看來,這一次真的是“全世界都病了”,所有的文明形態的內在矛盾、問題都得到了充分的暴露。這就為對所有國家、民族歷史與現實的反省反思,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從而提出了“對人類文明的各種形態進行全面檢討”的新的歷史使命。

這種“檢討”當然不是全盤肯定或否定,是既要充分肯定各種文明形態的歷史合理性,也要徹底揭示其已經暴露的內在矛盾與危機。

把 “直面更為豐富且復雜的中國問題與中國經驗”問題置于這樣的全球性新危機、新機遇的大背景及大視野下,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不僅對中國問題的正視,對中國經驗的總結更加迫切,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意義,而且也展現了一個“從世界看中國”的更為廣闊的天地。

本文為《回嵌鄉土——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鄉村建設》的序一。

作者潘家恩,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副院長、教授。

目錄

導論:為何說與怎樣講

第一章 三個“百年”:中國鄉村建設的脈絡與展開

一、他毀+自毀:鄉建視野下的百年激進

二、百年鄉村破壞:激進化的后果與動力

三、作為回應與探索的百年鄉村建設

第二章 脫嵌之后:鄉村建設的內在動力與現實空間

一、鄉土社會的保護與重建

二、鄉村建設的多重源起

三、案例討論:社會生態農業的興起

專欄2.1:一個支農隊員眼中的“鄉建時代”

第三章 從自發到自覺:鄉村建設的思想資源與曲折實踐

一、大變動時代的自覺

專欄3.1:傳承與創新——山東鄉村建設試驗中的鄉學村學

二、悖論性展開

三、案例討論:“再鄉土化”的教育探索

專欄3.2: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的農民培訓

第四章 不只建設鄉村:鄉村建設的形態、原則與內容

一、群體性存在與多樣化生存

專欄4.1:延安的鄉村建設實踐

專欄4.2:全國鄉村建設部分機構列表(1926—1937)

二、鄉村建設的基本原則

三、案例討論:當代鄉村建設五大體系

專欄4.3:國立中山大學鄉村服務實驗區公約、大學生支農隊紀律歌

專欄4.4:從“哭著維權”到“笑著鄉建”——南塘興農合作社的沖突轉化

第五章 多重回嵌:鄉村建設的目標與內涵

一、重建整體性視野

二、回流與回嵌

專欄5.1:從“土匪窩”到“新中國縮影”——北碚歷史鄉建啟示錄

三、案例討論:整體視野下的當代農民合作實踐

專欄5.2:新鄉村建設試驗在蘭考

專欄5.3:山西永濟蒲韓鄉村的發展歷程

第六章 張力之中:鄉村建設的矛盾與限定

一、“眾目睽睽”與“左右為難”:鄉村建設的批評

二、多重之“難”

1.“去鄉土”與“再鄉土”:消長變化中的社會基礎

2.“農民化”與“化農民”:鄉村建設實踐中的雙向運動

3.“小仁政”與“大仁政”:鄉村建設與國家建設的內在張力

4.生態“天花板”:有限地球時代的新制約

三、案例討論:當代鄉村建設生態實踐的“力”與“困”

第七章 艱難的突圍:鄉村建設的認知坐標與“反向”實踐

一、刻板化與浪漫化:理解鄉村建設的雙重障礙

專欄7.1:從“返鄉書寫”到“書寫返鄉”:當代鄉村建設的文化實踐

二、案例討論: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的傳媒建構

三、行知新坐標:“反向”中的“返鄉”

第八章 總結與討論

一、何謂鄉村建設

二、幾點討論

專欄8.1: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一覽表(1987—1997)

專欄8.2:全球化危機與亞洲、拉丁美洲的鄉村建設

三、不足·待續

參考文獻

后記:不是辯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