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云谷是距離交大創新港最近的園區,像硅谷之于斯坦福一樣….”信息產業園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劉青在接受記者采訪中說道。
創新生態是一國創新的“基礎設施條件”,是促進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和政策、資本、技術、人力等創新要素有機整合的社會底盤。以美國硅谷為例,它不是單純的地理概念,而是以大學或科研機構為中心,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創新生態系統——物資流、人才流、資金流、信息流以及構成創新底色的知識流交相匯聚,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共享創新生態。
不難看出,高層次人才選擇學習生活在哪里,哪里才有可能成為成功的創新高地。
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同意《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成為目前西北地區唯一一個國家批復的都市圈發展規劃。其總體空間格局為“一核、兩軸、多組團”。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鎮就坐落在“一核”之中。所謂核心區就是都市圈的人口、經濟和創新平臺、科教資源密集區,是引領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試觀國外幾大創新生態體,城市創新與經濟發展既需要龍頭引領,又需要創新引擎,更需要在合作與競爭基礎上的協調。而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鎮的布局具有“高效整合”的特征,西安擁有75所高等院校。西部云谷系列園區距離交大創新港和西工大翱翔小鎮直線距離不超過10公里。曹家灘創新中心(西部云谷六期)更是在交大創新港的“白菜心”,和主樓直線不過百米,更好地承接西交大優質科研項目進行“就地”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突破是一項系統工程,短線突破拼的是投入,中線突破拼的是政策,長線突破拼的則是生態。因產業聚集效應而在資源共享上優勢最為明顯的西部云谷,近年來成為了大量科技企業的優質選擇。
從2012年開始,短短十年間,云谷擁有了占地405畝、總建筑面積80萬平方米的載體體量。每天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六點,進出三個園區的人流量可達上萬,企業入駐率已達到80%以上。
當然,共享創新生態的孕育,仍有賴于創新文化的培養與服務設施的配套。西部云谷園區有一支專業團隊來關心不同的企業,小客戶,中型客戶、大型客戶都應該有什么樣的幫扶。可以為科技企業提供入駐、辦公、運營過程的全方位定制化服務,從而大大提升企業的成活率,并通過有效資源整合,縮短產業鏈條的中間環節。以及園區作為政策解讀器和轉化器,常常對接政府資源對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稅收、補貼等資金上的扶持,幫助企業發展壯大。
既有活力又可持續的新型創新生態,是比具體技術創新更為基礎的“元創新”。硅谷的成功經驗,給同樣走在創新之路的西部云谷不少的啟發,未來在構建智力和高技術高度密集的科研綜合體、吸引集新技術的發明家和創業的企業家于一體的科研人才方面不斷耕耘,將云谷園區打造成媲美加州硅谷的創新高地。
本文為友情合作推廣,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化縱橫”觀點立場,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