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向明?| 中國國家博物館
【導讀】近日,三星堆考古取得新成果。公眾在關注考古新發現的同時,也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格外關注。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院長戴向明認為,多年來文明探源的重要收獲,已切實將中國文明的起源時間推進到了五千年前。但是對于“將文明起源和國家起源等同”的觀點,他認為:文明是文化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國家是社會政治組織形式,兩者并不等同,也不必等同。在理論上,是可能存在早于國家形式的文明社會的。他認同“古國、王國、帝國”的中國早期國家發展形態,古國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酋邦”,而早期的良渚、陶寺、石峁可能都具有酋邦的特征。盡管良渚文明可以將中華文明的坐標定位在5000年前,但有關“最早中國”的爭論仍然激烈,對于中國國家起源,很多西方學者一度只承認到商朝;后來有了新的考古發現,夏王朝才獲得一定程度的認同。他認為,如果以“中原中心論”以及歷史延續性來判斷“最早中國”的話,可能最早的中國并非良渚,而是陶寺。不過,中國與中華民族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我們大可不必糾結于“最早中國”究竟在哪里,無疑,中國是一個文明與政治的多元復合體。
本文原載《南方文物》2020年第3期,原題為“文明、國家與早期中國”,轉自“考古匯”,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文明、國家與早期中國
▍文明起源的中西態度差異
大約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文明起源問題快速成為中國考古學的一個熱點課題,30余年下來,持久不衰。以后回顧起來,這一定會是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一個重要的現象。
西方雖然也有過對文明起源的熱烈探索,但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們這里開始逐漸升溫時,他們那里反而開始慢慢冷卻,較多的是對某某文明總結式的研究或綜述,對文明起源問題的專門探討已經不多了。究其緣由,大概是人們發現“文明”這個概念過于籠統,關于什么是文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無論是公眾還是學者之間在理解上都有很大分歧,而且人們還發現從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和古希臘等早期文明提煉出的標準不一定適合于衡量其他地區的古文明;此外更重要的是,大約自1960年代以后隨著人類學新進化論對考古學影響的日益深入,西方考古學家更多轉向對社會復雜化,對酋邦、國家等具體社會形態起源和發展過程的探討,或許人們覺得這一研究路徑更有學理意義。
在中國,1980年代中期隨著夏鼐先生的《中國文明的起源》一書出版,文明起源問題開始受到學界的關注。隨后在80年代后期,蘇秉琦先生等一些著名學者開始較多地涉及這個問題。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其中,有關文明起源的文章大量問世,很快把這一領域的研究推向了高潮。文明起源探索在中國大熱并能持久不衰,有以下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是考古學學術積累和學科發展的結果。人類的早期文明一直是考古學關注的重點,文明起源的探索也一直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這方面東、西方考古學走過了相似的道路,只是各自側重點有所差異。西方學者探索的多是已消失或中斷的異域文明,隨著學科的發展他們更加關注不同社會演進的階段性變化;而中國學者追溯的則是自身文明的源頭,因此會懷著更多的感情、更大的興趣和愿望去探索起源問題。文明起源探索實際上起到了對各門類研究成果進行整合、然后再進行理論構建的作用。這從本世紀連續開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課題的設置就能得到清晰的反映。此外,1980年代以后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例如甘肅秦安大地灣仰韶晚期殿堂般的大房子、遼寧凌源牛河梁“壇、廟、塚”紅山文化遺址群、山東大汶口和龍山文化一些貴族大墓、浙江余杭反山和瑤山等良渚文化高級貴族墓地、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早期權貴墓葬,以及湖北天門石家河等全國多地大量史前城址的相繼問世,客觀上也為文明起源探索提供了豐富的物證,激發了學者的熱情和想象力,促進了這一課題的開展;到本世紀像河南靈寶西坡墓地和大房子、陶寺城址和龍山期大墓、石峁古城、良渚古城等眾多驚世的重要考古發現,對文明起源探索又起到了進一步強力助推的作用。
二是文明起源的探索生逢其時,該課題的興旺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需要。中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啟動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國力不斷上升;同時面對西方資本與各種文化、思潮的強力沖擊,無論是學界還是民眾、官方都始終存在保護、復興優秀傳統文化的強烈愿望和推動力量,近年又被提升到增強民族自信的高度,因此整個社會對中國文明起源問題有著很高的關注度??梢哉f,探索中華文明起源有著超出一般學術意義的更深層的需要。正因如此,在幾乎是同一社會背景下誕生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后,本世紀初又開始了國家立項支持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由此可以看到學術從來不會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盡管學者個人可以也應該秉持獨立精神、從事“純粹”的學術研究,但作為一個學術共同體、一種集體性的研究取向,卻往往脫離不掉社會現實的影響,中外皆然(以色列史學家赫拉利在其《人類簡史》一書中對此有深刻的闡述)。由此也可解釋,在對“文明”的理解歧義紛呈、標準難以統一的情況下,為什么文明起源的研究在中國還會長盛不衰,而學術價值同樣重大、概念更清晰明確的國家起源問題的探討卻反而顯得有些不溫不火,更像是文明起源研究潮流中的副產品。
(近期三星堆考古新發現之一)
▍文明起源的爭論
多年來文明起源探索最重要的收獲,除了切實地將中國文明起源的時間推進到了五千年前,提出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連綿不斷、兼收并蓄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大大豐富了中國考古學研究的內容,強化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提升了研究水平。文明起源問題的研討,助推了學者們對中國古代、特別是史前和先秦時期社會的全方位研究,包括對不同區域文化與社會發展階段的認識,推動了科技考古、聚落考古、環境考古、手工業考古等多學科的發展及整合研究。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學全面“接軌”,某些領域已與世界先進水平比肩或接近。
早在20世紀80年代前期,夏鼐先生首先提出文明應具有“城市、文字和青銅冶鑄技術”三個要素,同時指出最根本的還是政治組織上已進入國家社會;限于當時的條件,他主要是根據殷墟的考古發現提出這幾點的,但實際上他關于文明起源的論述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他不但認為二里崗文化和二里頭文化(至少其晚期)已經進入了文明階段,而且指出“文明是由‘野蠻’的新石器時代的人創造出來的”。在隨后開展的文明起源大討論中,“三要素”說的普遍適用性受到廣泛質疑,很多人認為中國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尚未發現文字和大規模金屬冶鑄的史前晚期,于是一些人提出了各種其他標志,比如高端玉器的廣泛使用、禮制的形成,等等。還有學者主張不能機械地理解和套用某些標準,應該從中國的考古材料出發,將文明起源視為一個漸進的過程,著重從“文明化”的角度探討文明起源,其中嚴文明先生在一系列有關文明起源的論文中有非常清晰的闡述。
在時間點上,最初許多學者堅持只有二里頭遺址代表的夏王朝才算得上中國文明的開端(少數人特別是國外一些學者甚至認為中國最早的文明只能追溯到商);后來有很多人認為史前末期的龍山時代已邁進萬邦林立或古國時代的文明門檻;還有學者認為中國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年前后,那時的仰韶晚期到廟底溝二期、紅山晚期、大汶口中晚期、良渚文化和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已經是文明初現,甚至已經進入普遍文明化的時代了。隨著時間推移,重要考古新發現的不斷增多和討論的逐漸深入,近年來很多學者已公認以良渚古城為代表的社會已經是早期國家文明了,從而實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說法。
但問題是,上述與良渚文化大體同時的其他區域文化是否也算得上是文明了呢?文明起源是否還可再往前追溯到社會分化初期的前國家社會,即仰韶中期、大汶口早期、崧澤文化和大溪-油子嶺文化時期?中外學者中都不乏這樣的認識,即文明主要指的是文化成就,是文化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結晶,而國家是一種社會政治組織,兩者不必相等同,因而是有可能存在前國家文明社會的??傊瑢@些問題的看法目前還有很大的分歧,都是今后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的。
▍早期國家需要哪些要素?
隨著文明起源研究的逐步深入,有關中國早期國家起源的重要性也日漸凸顯出來,因為兩者間有著緊密的關系,在許多人看來甚至就是一回事。不過到目前為止考古界對該問題的專門探討仍然有限,相比而言史學界關注更多一些。
首先,什么是國家呢?實際上有關國家的定義也是五花八門,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都有各自角度不同的定義,但同時學界對國家本質特征的理解又有很大的共同性,可以概括如下:社會分為不同階層(階級),有強制性的公共權力和賦稅制度,有專門化的、分工分層的管理機構或官僚體系,有維護秩序與安全的常備武裝力量和司法系統,有體現統治者意志的精神信仰或意識形態,整個社會呈現金字塔形的等級結構,另外國家還是超越血緣關系的地緣政體,等等。
在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研究中,在資料不太充分的時候,常會遇到早期國家與復雜酋邦難以分辨、或對一個復雜的區域政體是國家還是酋邦難以定性的情況,因為復雜酋邦與早期國家存在許多共性,比如社會分層、集中的公權力,強制性的賦稅和勞役,統一的神靈崇拜,酋邦間因經常為爭奪土地、財富而發生戰爭,故此也可能會有較常備的武力。兩者間最直觀、最根本的差別也許在于各自的社會管理體系、政治組織結構不同。酋邦主要依靠基于血緣關系的權貴集團進行直接的或間接的分級管理,社會地位和等級的高低一般與酋長關系的親疏遠近直接相關,因此一個酋邦所能控制的地域范圍和人口規模不會很大;國家則是由超越血緣關系的專業化的官僚集團或分等級的官僚系統進行治理,往往因分工和分級管理的需要而設置復雜的官僚機構或“政府”,其統轄的地域范圍和人口規模理論上講可以無限大。實際上,早期國家的具體形態又是多種多樣的,概括地說,既有多層級管理的廣土眾民的廣域國家(或稱地域國家、廣幅國家),也有小型的、層級較簡單的城邦國家。
那么具體到考古上,從物質遺存方面又該如何區分早期國家呢?這方面有過一些討論,總括起來可以提煉出如下一些特征:國家應有大型都邑或城市,多層級聚落結構、不同等級的中心聚落,不同等級和功能的公共建筑或設施,不同等級的權貴墓葬,體現國家組織和動員能力的大型公共工程,集中管控并服務于權貴的高端手工業,尤其是應有體現王權或最高權力特征的宮殿、王墓、神廟,等等。
但在實際的考古發現中,早期國家其實很難具備上述各種特征,而常常只是其中某項或幾項比較突出。例如兩河流域蘇美爾早期城邦國家,中心城邑里發現的高等級建筑往往是神廟,神廟不僅是祭祀崇拜中心,而且還常常是政治和經濟中心,最高祭司也同時是城邦首領,擁有大量土地并掌管著世俗事務;與之相反,希臘早期愛琴文明時代,城市里最突出的建筑是王宮,王宮是這種城市國家里最高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有時還是宗教中心;而在古埃及前王朝末期所形成的早期小型國家里,宮殿、神廟似都已出現。
從世界幾大文明發祥地看,早期國家最初大多是小型的城邦或城市國家。有些地區的城邦或城市國家持續時間很長,如美索不達米亞、中美洲的墨西哥盆地與瑪雅低地、西非的約魯巴地區,還有古希臘等;有些地區則在經過短暫的城邦或小型國家階段之后,很快通過兼并發展成范圍很大的廣域國家,如古埃及、南美洲的印加帝國,以及古羅馬等。
▍中國的國家文明可以追溯到哪里?
那么中國的早期國家是一種怎樣的情形呢?中國的國家起源又可以追溯到何時呢?
根據考古發現和出土文字資料,早年在談到中國國家起源時,西方學者只承認到商,甚至是只有殷墟代表的晚商才稱得上是國家文明;后來隨著二里頭遺址宮殿和宮城、貴族墓葬及鑄銅作坊等重要發現的相繼問世,國內學者大多贊同二里頭代表的夏王朝是中國最早的王朝國家,國際上也有不少人認同。大概從1990年代開始,伴隨著文明起源探索的熱潮,一些學者開始把新石器時代晚期視為國家起源的關鍵階段,這個時期大約在距今5000到4000年前后之間。
1990年代前期,蘇秉琦先生提出了“古國、方國、帝國”的國家起源與發展三部曲,后來嚴文明、張忠培、李伯謙等先生都將這一理論模式修正為“古國、王國、帝國”的表述。大家基本公認,“王國”(蘇先生的“方國”)指的是夏、商、周這樣的王朝國家,“帝國”指的是秦漢及以后的統一國家,但對“古國”卻存在不同的理解。很多人認為“古國”即指古文獻中“萬國林立”、“協和萬邦”中的“國”或“邦”,但“國”與“邦”的含義和性質究竟為何,各家說法不一。一些學者認為古國就是早期國家或原始國家,有人另以“邦國”或“城邦國家”稱謂之,且論證有眾多城址發現的龍山時代可以稱為邦國林立的古國時代。也有人認為“古國”并非國家,而是等同于“酋邦”;在“萬邦林立”的龍山時代只有個別“大邦”發展成了早期國家(李民先生對此有過很好的論述)。筆者持后一種觀點并有過專門討論。
(一)良渚說
那么在史前晚期出現的“大邦”當中,有哪些可以稱得上是“國家”社會組織了呢?其中最早被確認的應該是良渚。上世紀90年代后期蘇秉琦先生在其《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書中,將良渚文化定性為“方國”,這也是他的理論體系中所確定的早于夏商周王朝的史前“方國”的唯一實例,可以說在很多人還認為良渚屬于古國或酋邦的時候,蘇先生就已經認定良渚是高于“古國”的早期國家了。同在1990年代后期就指出良渚社會為國家的還有張忠培先生和嚴文明先生。進入本世紀以后,特別是在良渚古城及水壩系統、莫角山宮殿基址、玉器手工業作坊等一系列重要發現相繼問世以后,越來越多的學者贊同良渚已經屬于國家形態的文明社會了。與良渚同時和早于良渚的其他區域政體或社會集團,迄今都還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論證為國家的,因此可以說良渚是目前中國境內所能識別出的年代最早的國家組織。2019年伴隨著良渚遺址群申遺成功,良渚作為中國早期國家文明社會似乎也得到了“國際認可”。
(二)陶寺、石峁說
除了良渚以外,學界對史前晚期其他區域的社會形態也有所探討。按筆者的認識,根據現在所知的材料,良渚之后、二里頭之前,真正有可能已經形成早期國家的,只有晉南的陶寺和陜北的石峁兩個“超級聚落”所代表的社會集團,它們存在的時間主要在距今4300-3800年之間。此外在史前晚期出現的“超級聚落”還有長江中游的石家河、上游的寶墩和三星堆、黃河下游的堯王城等,但這些規模龐大的超級聚落所代表的社會群體是否也發展成為早期國家了,至今還缺乏充足的證據可以論證。正如有學者指出,即便是最復雜的酋邦社會也可能會由于各種原因而崩潰或停滯不前,并非所有地區的社會進化都會直線上升并前進到早期國家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良渚、陶寺和石峁這樣的早期國家(筆者稱之為“雛形國家”),究竟是像世界其他地區一樣為小型的城邦國家,還是一開始就形成了廣域國家?對考古學來說,要確定早期國家的疆域范圍和組織結構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知道良渚古城所在的遺址群是良渚文化范圍內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聚落群,其他良渚聚落群一般只有一到數處高等級貴族墳山,尚沒發現像良渚核心區那樣的城址、大型宮殿建筑、大型水壩,即便是貴族墓葬也沒有達到像瑤山、反山那樣高的規格,而在良渚文化區內又存在高級玉器分配網絡和高度一致的“神人獸面紋”所象征的統一信仰系統,因此許多學者都判斷在整個良渚文化分布區很可能形成了一個以良渚為都城的統一的“廣域國家”。
晚于良渚,出現在黃河中游的兩個“雛形國家”,即陶寺和石峁,也有可能是廣域國家。陶寺統轄的范圍應不小于陶寺文化主要分布區的臨汾盆地,這里可以劃分出四層聚落等級,陶寺為最高中心,其下至少還有兩處次級中心,然后是三、四級聚落,整個區域呈現典型的金字塔形結構,看起來渾然一體,很可能在整個臨汾盆地內形成了統一的國家組織;至于近年我們發掘的運城盆地北部特大型聚落周家莊,與陶寺是并峙還是從屬關系,需要進一步探究,但這不影響我們對陶寺政體本身的判斷。石峁也與其相似,石峁古城為最高中心,據調查其周圍也有幾處次級大型聚落和眾多小型聚落,同樣顯示出金字塔形的等級結構,石峁國家所能直接統轄的應該是陜北高原上相當廣大的一個范圍,不過具體邊界目前尚難確定;此外,黃河對岸與其隔河相望的山西興縣碧村、白崖溝,以及更遠處的內蒙古清水河后城咀等多處大型石城,它們所代表的區域集團與石峁國家究竟是并峙還是附屬的關系,現在也還難以遽下判斷。至于陶寺和石峁國家是否也會與它們周邊的一些“小邦”形成“主從式邦國聯盟”,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材料可資論證。
總之,距今四、五千年前后,在東亞大陸相繼誕生的這些早期雛形國家,不管是“主從式的邦國聯盟”還是“廣域國家”,都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區那些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圍若干村鎮的早期小型城邦國家,在國家起源階段就顯示出了東方特色,豐富了世界早期國家的形態和類型。
▍最早的中國到底在哪里?
與早期國家起源題目下的研究相比,近些年有關“最早中國”或“早期中國”的討論更加熱烈一些。早期中國的含義比較寬泛,但近年考古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早期中國的形成問題上;最早的中國則是特指“中國”的起源,此問題包含在前者之中。這方面的討論爭辯在學界和公眾當中都引起了相當多的關注。
首先還是要對“中國”這個概念有個基本界定。定義當代中國當然很容易,要定義歷史上的中國還真有點復雜,因為從疆域范圍看中國是不斷變化的。這里需要強調一個前提,也是預設一個立場,即我們主要探討以漢民族、漢文化為主體的王朝或政權。有了這個前提和立場,我們就能梳理出“中國”發展演變的脈絡。自秦漢帝國統一,從政治、文化、意識形態、族群構成、主體疆域等方面奠定了中國的基礎,以后統一一直是中國歷史的大趨勢和主要內容;即便有些短期的分裂和淪陷,但中國文明的內核一直得以延續,承載中國文化的“天下”從未失落,因此世人才公認中華文明是未曾中斷過的文明。
從秦漢往上追溯是夏商周三代王朝。二里頭代表的夏王朝(此點還有些爭議),作為三代之首盡管被許多史學家視為可實證歷史的開篇,但由于還沒有當時文字的自證,后世文獻的記載也非常簡略,實際上也可劃入“史前時代”。再往前是古史傳說的五帝時代,神人雜糅、撲朔迷離、真真假假,許多學者認為這個時代或其中的堯舜時期大體與考古學上的龍山時代相對應。從龍山到二里頭時代,恰是探討中原地區乃至黃河流域國家起源的關鍵階段。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千古一系”、“中原中心論”、“黃河為中國文明搖籃”的傳統觀念。因為三代以降的各王朝,周秦漢唐直到北宋,各主要時段特別是統一王朝時期,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徘徊在從關中平原到環嵩山周圍的“大中原地區”;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也主要活動于這個地區(包括晉南),或至少是黃河流域。經過學界多年探索,包括考古學的發現和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古代中國,尤其在文化和族群構成方面,實際上是“多元一體”的格局。但另一方面,我們對“中原中心論”又有新的理解,這種說法在特定時段仍有其合理性?;谏厦嫠f的那些史實以及考古學研究的成果,我們看到從龍山時期往后(距今4300年以后)直到北宋,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總的看是以中原為中心的;而且需要強調的是,從龍山時期經夏商周三代到秦漢帝國,最終完成對早期中國的整合和統一的還是中原王朝及其構建的文化與族群共同體。然而在此前和此后,卻不能說中原就是中國的中心或最發達的區域。從考古學上看,仰韶晚期到廟底溝二期(或稱中原龍山早期),黃河下游、長江中下游可能都比中原發達;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更是一枝獨秀,作為我們已經論證過的中國最早的國家,無論是其社會組織還是文化成就,都遠超同時期其他地區,包括中原。
目前有關“最早中國”的討論,不論是以陶寺為代表,還是以二里頭為代表,抑或以西周為代表,還是其他一些說法,就像有人指出的,都要堅守兩個核心概念,一曰“中”即中原,一曰“國”即國家,就是以中原為中心形成的最早國家或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才是“最早中國”。這實際上是預設了一個前提、一種立場或一種視角,其背后其實是“中原中心論”。但前文指出,中原中心論的合理性只存在一定歷史時段范疇內;而且如果以帝國統一時期的中國疆域為出發點來追尋何為早期中國或“最早中國”,前邊各種說法就會遇到問題,就會有不同的認識。我們就可以追問,在中原早期王朝或王國之外出現的那些早期國家,是否屬于早期中國、甚至最早中國呢?比如石峁,比如年代比他們都早很多的良渚?
良渚作為目前所知中國境內最早形成的國家,之所以不被很多人認同為早期中國的代表或“最早中國”,除了它遠在中原之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良渚文明不但沒有自身文字流傳后世,它也沒能進入漢語言所記載的古代典籍,沒有能夠進入以中原為中心的正統王朝系統。由現在所知的漢字鼻祖甲骨文往前追溯,漢語文字肯定起源于中原早期國家形成階段(假如在甲骨文之前還有更原始的漢字的話),從已知線索看,最早也不會超過陶寺所屬的龍山時代。
而良渚文明出現年代過早,比陶寺早了一千年,比甲骨文早了二千年,當漢語言文字系統出現、發展成熟并能夠記錄歷史的時候,良渚早已衰落了(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像其他一些史前區域文明一樣,良渚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失落的文明,完全消失在中國人文初始所記憶的視野之外。因此,當如今良渚作為中國最早的一個國家文明被揭示、識別出來,突然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時候,很多人會感到驚奇而又陌生,超出了以往的歷史想象;雖然不難認可它是中華文明源頭之一,但一時還難以將其同“最早中國”聯系起來。當然,如果我們將“最早中國”就限定為狹義的中原王朝,良渚也確實不屬于這個范疇。
還有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承認良渚是國家,那么最有可能是擁有王權的國家;如果這種王權是世襲傳遞的,那么良渚不是王朝國家又是什么國家呢?同理,對于陶寺、石峁等代表的早期國家也有這個問題。所以,對于這些缺乏文獻記載的早期國家的性質、它們的權力結構和傳遞方式,都是今后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綜上,關于早期中國的認識,我們大可不必糾結于“最早中國”這個在學理上很難界定的概念,而是從“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更是作為一個文明共同體的形成過程的角度來觀察。這方面恐怕還是首先要回歸到蘇秉琦老先生,他給出了迄今看來仍然是最有啟示性的解說:“‘中國’概念形成過程,還是中華民族多支祖先不斷組合與重組的過程”;“從共識的‘中國’(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各大文化區系間的交流和彼此認同)到理想的中國(夏商周三代政治文化上的重組),到現實的中國——秦漢帝國,也相應經歷了‘三部曲’的發展”。
本文原載《南方文物》2020年第3期。轉自“考古匯”,原標題為“文明、國家與早期中國“。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系刪除。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