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
本文指出,面對國內國際風險挑戰,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再次進行逆周期甚至跨周期調節。但在當前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全面過剩的條件下,傳統基礎設施、房地產兩大“資產池”已無法吸納更多流動性,資本需要尋求更健康的資產配置方式和更為安全的投資領域。
本文建議,通過推動縣域“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兩化”)發展,使鄉村振興戰略成為吸納投資的新空間,可以打造“第三資產池”。其中,縣域是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單元,可以通過農業和金融兩大供給側改革推動落實“兩化”。
農業方面,作者認為“兩化”的重要載體是“六產化”的新農業,即在現有“一二三產融合”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生命產業、自然教育、歷史傳承等更豐富的業態。可通過重構新型集體經濟,整合空間生態資源,理順產權關系,使農村資源占有主體與投資主體平滑交易,形成城鄉統一要素市場,逐步發展多樣化農業業態,培育多樣化市場主體。
金融方面,作者指出生態資產具有“非標準化”的特點,與傳統金融業態不同,亟須探索新的融資方式。可通過“平臺收儲擔保”的融資方式,有效降低信貸風險,導入銀行資金。未來,還可以將多種金融工具組合嵌套,與農村產權交易結合,并發育地方股權交易市場,推動縣域生態產業直接融資。
本文原載《文化縱橫》2023年第1期(2月刊),原題為《打造“第三資產池”:戰略轉型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空間》,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