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H | 資深體育產業從業者

? 文化縱橫(訪談整理)

【導讀】在爭議中拉開帷幕的東京奧運會,今天終于落下帷幕。此次奧運會在疫情面前彰顯了人類的樂觀與堅韌,但也顯露出奧運與體育發展所面臨的深刻挑戰。本文受訪者是深耕體育產業20余年的資深高管,對奧運會體系、現代體育發展與中國體育發展有著深刻洞察。他認為,奧運會受到運動項目與社會發展的匹配度不足、國際體育組織發展的不確定性與奧運會組織成本高昂等巨大挑戰。歸根到底,奧運會之變,是世界政治經濟變局的一個縮影。

當前,中國奧運成績有了長足進步。面對西方國家對“舉國體制”的質疑,他認為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尤其是清醒認識我們自己。就現代體育的發展經驗而言,歐洲形成了以俱樂部為主導的社會體育發展模式,突出社會性和公共性;美國形成了以學校體育為支撐的職業體育發展模式,職業性與商業性更強。對中國來說,急功近利的商業化,恐怕不利于體育發展。我國體育發展最重要的矛盾,是隨著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現代體育發展的需求端發展強勁,但是體育供給能力還存在滯后。這突出表現在為三個困境:競技體育的結構失衡,青少年體育的發展不足,體育發展的盲目市場化。因此,未來的體育改革應以增量改革為主,增強競技體育對大眾體育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體育發展的社會基礎。

本文為文化縱橫新媒體“政策觀察”特稿,原題為《我所看到的中國體育的結構性矛盾與困境——一位深耕體育20余年的資深從業者的思考》,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供諸君思考。

我所看到的中國體育的結構性矛盾與困境

——一位深耕體育20余年的資深從業者的思考

▍本次疫情對奧運會的影響

《文化縱橫》:本次疫情對奧運會的長期發展有何種影響?

GH:奧運會其實一直在面對挑戰。

首先是,奧運會比賽項目的增減。很多項目原本都是歐洲國家上層人士喜歡的項目,比如現代五項。某些項目在今天群眾影響力其實很有限,主要靠奧運體系維持自身發展。而現在主流運動,除了足球、籃球、網球、田徑、游泳這些還具有比較廣泛的社會基礎之外,年輕一代喜歡的運動項目,已經高度多元化了。比如各種極限運動,這些非奧運項目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已經發展得非常精細化,比如滑翔傘、翼裝飛行等,還有各種有動力運動比如牽引滑水,這些都不是奧運會項目,但是對年輕人有很大吸引力。這些自發性的非奧運會的群眾運動項目,有著自己的社會基礎。比如在浙江有一個辦了十年的滑翔傘節,每年能有一萬多人參加,全世界體育運動現在有近千種,入選東京奧運的只有33項,選擇哪些新項目進入奧運會,是個挑戰。

另外,某些職業化程度很高的單項運動國際組織或者職業體育聯合會,并不希望奧運會比賽是最高水平、避免沖擊其自辦賽事,比如足球、高爾夫、網球等。如何協調與相關單項聯合會或者職業體育組織之間的關系對于奧運會一直是個挑戰,3對3籃球進入東京奧運是個很好的嘗試,也許室內足球這樣有群眾基礎的單項未來也可考慮。

第二,國際體育組織也面臨時代挑戰。類似于國際奧委會這樣發源于歐洲的傳統國際組織,也遇到時代挑戰。很多年輕人喜歡的運動項目,自己組織協會、自己發展,也不追求被國際奧委會接納,比如歐美的街舞愛好者能組織起超過萬名觀眾的街舞比賽,他們自己組織、自己收費,完全能自我維持并發展,對于國際體育組織的主動接觸不在意,覺得我們自己組織就很好。還有強調個性的歐美滑板圈,在國際奧委會表示愿意接納這項運動進入奧運會的時候,某些運動員表示不參加,他們只想自娛自樂、代表自己。目前,國際奧委會已經意識到了擁抱年輕人、擁抱互聯網時代的重要性。除了更多新項目進入青年奧運會,滑板、沖浪、攀巖也已成為東京奧運和巴黎奧運的正式比賽項目。

傳統的體育的玩法,與現在很多年輕人的訴求是有差異的。現代奧運會是一百多年前基于法國人當顧拜旦設計的理念誕生的,以國家和地區為單位參賽,與當時民族國家競爭的大背景相關。那是近代歐洲以民族國家為動員核心的時代,強調的是國與國之間的“文明競爭”。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他參與運動,就是玩,比如說玩滑板、玩雪板,他就想為自己獲得快樂,展示自我。他們自發成立的體育組織,組織活動也是一個很隨性、很放松的心態,不想受到太多拘束。因此,在體育方面,新老代際差異比較明顯。年輕人可以選擇的東西越來越多了,體育項目也越來越分散,因為年輕人成長的社會形態也是分散的

第三,成本挑戰。奧運會對于很多國家有吸引力的,對于贊助商也很有吸引力。對于國際大都市來說,例如洛杉磯、巴黎這種大城市,借著奧運會的契機,爭取獲得更多資金支持用于都市更新和改造,奧運會的優勢很明顯。但舉辦奧運會的成本巨大,疫情又大幅減少了奧運會收入,這是奧運會目前面臨的大挑戰。這使得小國舉辦奧運會尤其是夏季奧運會的越來越難。而且奧運會比賽項目,如果未來增加的多,減少的少,規模只會越來越大,這就更增加了主辦奧運會的成本和難度。

總體而言,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奧運會,從19世紀末期的歐洲強國競爭時代到現在的全球化時代,其社會、政治、經濟背景都發生了一些深刻變化,一直面臨挑戰,疫情增加了困難。未來關于奧運會的改革可能會加速。

▍中國的奧運會戰略

《文化縱橫》:西方如何看待中國在奧運會中取得的成績?

GH:對于中國運動員和中國運動隊在奧運會上取得的成績,歐洲和美國在態度上存在一些差異。美國會有霸主地位被挑戰的心態,這是正常的。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一直是交給美國的電視臺,很多奧運項目的比賽時間美國人說了算。美國在奧運會獎牌總數上也一直位居前列。

而對于大多數的歐洲中小國家而言,他們在傳統項目比如足球、網球、籃球、自行車、手球、水球、排球等項目上一直保持優勢,所以他們有體育自信。同時認為奧運金牌榜主要是大國比如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競爭。某些歐美媒體對于中國奧運會的成績會有一些主觀猜測的負面報道,都是老生常談,比如懷疑興奮劑。

《文化縱橫》:如何看待西方人批評的中國體育中所謂的“舉國體制”問題?

GH: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某些歐美人對我們舉國體制的不理解,需要做好溝通工作。被某些人不理解甚至批評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清醒的認識自己。中國體育“以奧運會為綱”,實際上也只是大約四十年的時間,即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以后。當時有幾項考慮:第一,從國際關系上融入世界體育;第二,從國內來看看,是激發愛國熱情、民族自豪感;第三,從現實條件上看,當時體育領域經費有限,將之集中起來,以奧運會為中心來調整體育領域資源投入也是迫不得已。

這種體育發展戰略,所取得的巨大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在乒乓球、跳水、羽毛球、射擊、舉重、體操方面的優勢地位已經確立,在田徑、游泳、皮劃艇等項目也是多點開花,奧運金牌榜長期位居前列,對民眾起到了極大的鼓舞作用。

當然,也存在需要改善的空間:首先,體育項目投入和發展主要以奧運會項目為目標,影響對非奧項目的支持有限;第二,發展目標主要是競技體育,以奧運會為綱,有明確計劃和目標,但是對于群眾體育這些無法明確化的體育方向則缺乏支持和缺乏有效管理機制,單純用國家主導的體育協會機制來對接群眾自發性運動項目,存在低效的問題,這與奧運會項目管理方面的高效形成對比;第三,一些有著一定群眾基礎的項目,比如足球和籃球,從國家主導的體育協會向市場主導的俱樂部模式的轉型過于急切又缺乏基礎,導致體制和市場的雙重弱點集中爆發。近些年亞洲很多國家的足球水平提高很快。國際足聯在布拉特時代提出的發展計劃,幫助很多非足球強國如越南、泰國等發展草根足球,結果近年來東南亞的足球水平不斷提高,中國足球更難了。

▍體育發展的不同模式

《文化縱橫》:從職業體育和群眾體育的角度出發,歐洲和美國都有著比較強的優勢,這種優勢的原因何在?

GH:歐洲的職業體育和美國的職業體育有很大差異,更受歐洲人歡迎的團隊運動是:足球和橄欖球,加手球、籃球、水球等,個人運動更關注的是網球和自行車,加賽車、高爾夫、拳擊和其他奧運項目。而美國人則更有興趣美式橄欖球、棒球、籃球、冰球,加足球等團隊運動,和網球、高爾夫、賽車等個人運動。

歐洲的大眾體育和美國的大眾體育也有很大不同,比如對于奧運體育而言,歐洲大眾體育主要靠俱樂部,除了少數尖子運動員可以進入國家訓練基地和獲得國家提供的工作崗位,很多所在俱樂部收入有限的運動員需要兼職工作以支持其訓練與生活。

美國大眾體育尤其是奧運體育的基石則是學校體育。大學體育生占美國奧運會代表團的75-80%。大學為體育生提供不菲的獎學金并提供訓練設施,并且對于體育生學分要求與普通學生沒有區別。

歐洲人對于自己的職業體育傳統很自豪,即使面對北美職業體育,他們也有一種優越感。例如籃球、高爾夫這些曾經美國的優勢項目,現在歐洲對美國是平視,網球等方面歐洲更是將美國遠遠拋在后面。

有一個笑話:當高爾夫歐巡賽遇到美巡賽,歐巡賽說高爾夫是從歐洲發源的,美巡賽說我們有錢;歐巡賽說高爾夫球在歐洲的歷史更長,美巡賽說我們有錢;歐巡賽說,高爾夫球在歐洲是有家庭文化傳統的,美巡賽說我們有錢。所以,歐洲人有體育文化方面的自信,而美國人有體育商業開發上的自信

歐洲體育有一百多年的傳統,起源于歐洲的市民社會、城市化時代,體現了西歐國家市民社會的自治精神。他們的傳統是,先成立俱樂部,然后幾家俱樂部共同組織成立公益性協會。公益性主要是體現在哪里?協會必須拿出資金和資源來支持各地的俱樂部的發展、體育項目的普及發展。

比如溫布爾登網球賽,溫布爾登其實是一個俱樂部,英格蘭草地網球俱樂部,俱樂部是由會員組成,首先要對會員負責。會員每年要交會費,支持俱樂部去辦一些賽事。俱樂部每年就幾百個名額,想加入需要排隊。有人退出才能替補進去,才有資格去交會費,交了會費以后才能預約場地去打球。

比如除了英國的歐洲足球俱樂部,大多數都依然受到公共性的制約,即使像巴塞羅那、皇家馬德里、拜仁慕尼黑這樣的超級俱樂部,俱樂部主席都不能是某個財團決定,而是必須由會員大會選舉。大型財團可以入股,因為現在的歐洲足球市場非常繁榮,具有世界影響力。但是俱樂部始終具有社會公益性,擁有原來的市民社會的基礎。除此之外,歐洲各國的聯賽,普遍是有升降級制度,不可能今天組織一個俱樂部,明天就去踢甲級聯賽,需要從最低級一級一級踢上來。這與北美的俱樂部和封閉式聯賽制存在重大差別。

因此,歐洲職業體育比較強是由于有著較強的群眾體育基礎。歐洲國家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開啟較早的地區,有著相對深厚的物質條件基礎和豐富的市民社會傳統,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具有公共性的體育組織,呈現出貴族運動逐步大眾化、普及化(例如高爾夫),以及大眾運動逐步規范化、專業化(例如足球)的兩種趨勢。

與歐洲職業體育主要依靠俱樂部不同,美國職業體育主要靠職業聯盟。除了少數幾個俱樂部是靠幾萬名會員的支持組成的。美國大多數球隊是屬于私有,投資人可以直接購買俱樂部,然后進行商業運作。比如NBA的很多職業俱樂部就是財團或私人所有,然后雇傭專業管理團隊和運動員。美國職業聯盟比俱樂部更強勢。美國的職業體育聯盟與俱樂部是職業體育與商業運作的高度結合,他們并不像歐洲的俱樂部那樣需要培養年輕人、支持群眾體育。美國職業體育的基礎,是學校運動尤其是大學生聯賽制度加社區運動,職業體育從這些基礎中選取運動員、選取人才。

在美國的學校里,女生的第一大團隊運動是足球,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美國的女孩參與足球運動。足球訓練是很多人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日常。周末去參加足球比賽,也是很多美國女孩的生活方式。而橄欖球是美國學校男生中也是美國職業體育的第一大運動。不懼競爭、敢于對抗,代表美國精神,也貫徹在他們的體育教育、社區運動之中。

在學分相同的情況下,有體育特長的學生有優先被錄取的特權,美國人對于體育成績優異的學生進入好大學也沒有太多異議,有爭議的只是你是不是真的有水平。崇尚體育,是大多數美國大學的傳統。常青藤本來就是體育聯盟。美國的大學生聯賽制度很成功,為美國的各大職業聯賽和奧運會提供了足夠優秀的運動員。比如NCAA,全國大學體育協會,它是由美國千百所大學院校所參與結盟的一個協會。每年舉辦的各種體育項目聯賽,不僅在美國大學生群體中很受歡迎,也是當地社區生活的一部分。美國現有8座十萬人以上的球場全部是美國大學橄欖球隊的專用主場。

▍中國體育發展遭遇到的困境

《文化縱橫》:如何看待當代中國競技體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GH:首先,從競技體育尤其是奧運會比賽成績來看,中國一直位居金牌榜前列,不過,這里有一些可以改善的空間。比如,我們比較強的女子項目居多,因為女子項目的參與者和競爭者相對較少,可以靠短期集訓能把成績迅速提高。而男子運動相對比女子項目弱,因為男子運動往往需要龐大的參與者群體作為基礎。

其次,我們的青少年培養,面對時代挑戰。在堅定支持專業隊選拔和培養工作的同時,協會對于大眾體育尤其是非專業隊體系的青少年體育發展需要更重視、更有規劃性、科學性。歐美協會作為公益性組織,將大量預算投入到運動普及與定期組織業余和青少年賽事。每個星期各地區都有各級協會專業組織的、公益性的、面對大眾和面對青少年的各級別賽事,業余與青少年運動員和俱樂部有隨時更新的積分榜,積分榜上水平類似的青少年球員比賽有效促進其發展。

目前大多數國內大眾賽事和青少年賽事都是由商業機構商業化運營組織,并且賽事數量有限,級別少。由于缺乏有公信力的業余和青少年球員積分榜,參加比賽的青少年水平經常參差不齊,鍛煉效果有限。

另外,對于業余和青少年運動需要更加專業的管理,比如我們的青少年體育中,以前有一些非常不好的現象,為了獲得公共資金支持,虛報年齡,某些地方虛報青少年年齡比實際年齡小3、4歲,以大打小,很容易出成績,但是一到成人比賽,就現形了。還有某些教練主動教青少年運動員如何在信任制比賽中的耍賴“絕招”,一到有成人賽同樣不管用了。這些方面一直缺乏嚴厲的追責機制或追責效果,導致屢禁不止,損害的是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

最后,盲目的市場化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我們的職業俱樂部,形式上像歐洲的,但是與歐洲相比又太商業化了,偏美國化,缺少歐洲俱樂部的公共性和社會化的一面。外形上看著像是歐洲的形式,里面的運作又像美國但又缺乏美國強大的學校運動基礎。

資本是短期逐利,而運動員的培養是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周期,體育過于商業化不利于體育的發展。就像歐洲和美國的經驗揭示的,培養體育人才、提供體育發展水平,需要一些社會化力量、公共性資源。而公共資源投入不是大量建立成本高、使用率有限的大型體育場、體育館,而是需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比如大量學校和單位運動場館經常性對社會開放),和新建符合時代發展的群眾體育發展中心。更重要是需要培養大批專業的學校和社區體育教練。

▍中國未來的體育發展戰略的建議

(一)增量改革更為重要

首先,需要打開思路,堅持我們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堅持我們對奧運項目的舉國體制,除此之外,需要走增量改革的思路:對于非奧項目的發展可以放開,管理更加科學化、制度化和高效。

體育事業的發展,與城市化、工業化的歷史積累有深刻關聯,需要一定的社會財富基礎和社會組織基礎作為支撐,還需要一定的文化傳統。對于中國來說,我們走向全面城市化、工業化的時間段相對比較短,硬性的社會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是肉眼可見,但是,像體育教練隊伍、學校專業體育教育、體育傳統文化這種軟性的社會基礎條件的改善還需要加強。現在我們正在邁向全面小康社會,社會財富的積累和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已經到了一定的高度,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城市地區大城市居民一定程度上已經開始接近西方社會的消費能力,現代體育大發展的需求端已經開始顯現,體育供給能力則存在滯后。現在,我們很多城市青年,尤其是一線城市青年的運動興趣以及和歐美的熱門運動具有趨同的態勢,滑板、輪滑、潛水、攀巖、登山等運動已經有了相當的群眾基礎,,這是與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高度相關的。

政府、社會和市場是一種三元關系,相互協作也相互制衡,單靠誰都不行,單靠兩方也容易出問題。體育項目的繁榮來源于參與性,你必須真喜歡、真參與,必須吸引大批愛好者真喜歡這個運動,共同完善游戲規則,發展協會或組織來發展這個運動,對于非奧項目、新興體育這一部分,可能需要做一些增量改革。不能和奧運項目和職業賽事一樣進行管理,而是需要尋找一些新的管理方式,比如對于一些新興運動,在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之前沒必要非要先設過高門檻,更不能直接把它發包給企業純商業化運營。對民間愛好者組織得比較好的賽事、建議協會進行有公信力認證和科學化的管理,促進很多項目的先健康發展起來。

(二)增強國際體育話語權

其次,在國際體育交流方面,我們的能力需要加強,不是簡單的“向國際化靠攏”,而是要了解現代體育的玩法,包括體育項目的現代化、普及化以及提高我們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的話語權

歐洲人把他們的傳統運動都保留在奧運會中或者發展出職業賽事,每個項目都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規則標準,比較科學的訓練標準,在全世界推廣。日本人、韓國人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日本人把柔道甚至空手道已帶入奧運會,韓國人更是把跆拳道推廣為世界大眾運動。其實論實戰性跆拳道不如綜合格斗或者拳擊,但是,由于制定了明確的規則體系,跆拳道發展很快。再比如,起源于一百多年前美國大學生美式橄欖球比賽的啦啦操,美國人成立了一個國際啦啦操協會,只用十幾年年時間,發展了一百多國家會員組織,并且被國際奧委會所認可。現在,泰國人也在研究學習這種國際規則體系,開始將泰拳世界普及化。

中國傳統體育的現代化問題,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比如有著豐富傳統的武術運動,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重新組織。在進入青奧會后,如何推動中國的傳統運動進入奧運會并推廣到全世界,是個挑戰。

我們需要大批既懂中國國情與文化、懂得國際體育規則體系建設和普及化的人才并且會多門語言的人才,以提高我們在國際組織話語權。很多國際體育組織,你去總部一看,辦公室里就三四個或十幾個工作人員,但是每個人工作能力和語言能力都很強,國際組織的運作其實很高效。

懂得國際規則有助于維護自己的權益,比如孫楊事件,本來是一個程序上可以有很多空間爭取的事件,最后由于缺乏對國際體育規則的合理運用,結果呈現出非常不利的后果。奧運會和體育運動有自己的規則標準,哪怕你覺得規則存在不合理之處,但是,只要你參與到這套游戲之中,如果不能改變規則,就得嚴格遵守規則。

(三)夯實體育發展的社會基礎

最后,在體育教育和社會體育領域,需要做一些長期的工作。

無論是盎格魯傳統,還是普魯士傳統,長期以來對于體育教育的高度重視,都是社會的基本共識。比如,英國的哈羅公學,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世界著名的貴族學校。現在中國的很多私立學校、超級中學也在模仿它,學習很多教育理念,但是,卻沒照抄別人的體育教育。歐美任何一所公認的好的中小學校,體育設施都是極為豐富和發達,比如哈羅公學給學生提供一百種運動項目的選擇,無論是專業場地、裝備還是教練,這其中還包括很多非常小眾的傳統運動。

一百多年前日本人把Sports翻譯為漢語“體育”,我們后來引進來,強調的就是鍛煉身體是對人的教育的重要性。學校的體育教育需要更加專業化和更多樣性的選擇,每個人的身體素質千差萬別,適合的運動肯定是不一樣的。

學校的體育如果只是千篇一律的跑跳投加跳操,缺乏專業的單項教練與教育大綱,把青少年體育專業化培訓全都交給市場,加上公共體育設施不足、缺乏公共利益導向的社會組織支持,造成的問題很嚴重。市場化機構不是公益機構,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這導致國內體育培訓費用堪比文化課培訓,接受高水平訓練的非專業隊青少年家庭需要付出的高額成本,甚至比一些發達國家還高。某些青少年體育培訓成為奢侈品,導致接受系統訓練的青少年群體其實非常有限,一些影響力比較大運動項目比如足球、網球,其實基礎并不強。

在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需要一代更富有創造力和活力的年輕人。過早強調應試教育,對戶外運動的不重視、不專業,造成的不僅僅是我們中小學近視率常年世界第一,而且是一代年輕人的身體素質堪憂。如何平衡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一個挑戰。


本文為文化縱橫新媒體“政策觀察”特稿,原題為《我所看到的中國體育的結構性矛盾與困境——一位深耕體育20余年的資深從業者的思考》。圖片來源于網絡。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版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