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陜西日報頭版
發布專題稿件
《一顆“春種”的力量——陜西加快推進
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建設》
聚焦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全力推進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建設
推動創新創造潛能加速釋放
一顆“春種”的力量
——陜西加快推進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建設
位于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的西部云谷已成為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器(3月29日攝)。趙晨攝
無論是從博導變身董事長,還是從科研工作者成為科技創業者,對42歲的張彥峰來說,人生的轉變始自一年前那個春日的下午。
2021年3月30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大會在西咸新區啟幕。陜西聚集高校、院所、企業、金融、區域資源,聚焦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三大目標,集全省之力打造陜西創新驅動發展總平臺和總源頭。一個影響陜西發展軌跡的科創“高地”,在中國地理幾何中心加速隆起。
像一顆春種破土拔節。
那天,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張彥峰帶著納米智能吸能材料項目,在大會現場簽約。42天后,他的新公司陜西拓銳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西部云谷孵化落地。
張彥峰團隊研發的納米智能吸能材料
“紙上成果”如何成為“市場新寵”?科研人員能否走穩創業之路?在秦創原,這些曾經困擾張彥峰的難題被逐一化解。
破局
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
3月21日,西部云谷。
在陜西拓銳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演了神奇一幕:如橡皮泥般的新材料被拉扯、搓揉后,迅速產生應力反應。但是,當把“橡皮泥”放在地上用鐵球撞擊時,看似柔軟的“橡皮泥”卻格外“抗揍”。
張彥峰團隊研發的納米智能吸能材料(資料圖)
這就是張彥峰團隊研發的納米智能吸能材料。不久前,一家運動品牌登門接洽,打算與拓銳考公司合作研制具有更好性能的運動防護裝備。
短短幾個月,這個曾經的“紙上科研”,在秦創原上實現了公司化、產品化、商品化三級跳。
張彥峰團隊研發的納米智能吸能材料-應用案例(資料圖)
作為科技大省,陜西科創家底雖然雄厚,但科技成果轉化不夠,對經濟增長貢獻度不高。
盤點家底,陜西云集10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機構、300多家國家級園區平臺、70多個國際創新合作平臺、200多萬名專業技術人才……
如何把科技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解鎖這座寶庫的金鑰匙到底在哪里?
2020年,項目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張彥峰先后與部分投資機構接觸,尋求理想的轉化模式。
然而,過程并不順利。
張彥峰團隊研發的納米智能吸能材料(資料圖)
相比課題基金,投資基金更青睞能夠直接運用于生產、投入商業化運作的成熟技術。張彥峰的納米智能吸能材料項目要想轉化還需經過中試階段,以獲得可供批量化生產的更多驗證。
看似人潮洶涌,實則應者寥寥。
就在張彥峰一籌莫展之時,“春種”來了。
秦創原春種基金是由陜西省、西安市和西咸新區聯合出資設立的“專項”基金,用于支持陜西省內高校師生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圖源:西安市科技局)
“企業在創辦初期最難的就是融資。春種基金就是幫助高校科研成果邁出下書架、上貨架的第一步。”春種基金負責人王暉說。
依托西部科技創新港,春種基金團隊找到了張彥峰。經過研判、分析,雙方達成一致——春種基金出資50萬元,占新公司10%的股權。
西部云谷一期
西咸新區全方位孵化服務迅速跟進。一個58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很快批了下來。一個半月以后,拓銳考公司呱呱墜地。
“感覺像走投無路時,突然有人遞過來一根救命稻草。”談及往事,張彥峰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春種基金已支持200余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種子項目,出資承諾達2.29億元。
政策引才育才用才、資金投早投小投科創……初創企業含“新”量和含金量飆升,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從實驗室“喚醒”。
探路
開啟科技工作者創業“旋轉門”
在張彥峰看來,秦創原不僅為科技成果轉化奠定了立業之基,更重要的是,為科技工作者創業開啟“旋轉門”,打通科學家與企業家的雙向轉化通道,為他們免除后顧之憂。
作為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張彥峰不僅承擔著部分行政工作,還肩負一定的教學和科研任務。
創業與教學、科研如何平衡?
成果轉化收益如何分配?
科學家和企業家如何“兼容”?
……
這是創業者張彥峰的困惑,也是陜西能否將科研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
資金和場地到位了,然而,一個更緊迫的問題出現了——張彥峰屬于校管干部,而校管干部參與市場化、經營類的活動有嚴格的組織紀律。
怎么辦?
大膽闖,大膽試,機制體制創新必須跟進!
2021年5月初,張彥峰團隊、西安交通大學、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陜西寶輪實業有限公司進行四方洽談,決定共同成立陜西拓銳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張彥峰以納米智能吸能材料項目的291萬元的知識產權評估價入股,以兼職身份參與公司管理運營。
(資料圖)
不久后,省教育廳、省科技廳提出,將成果部分所有權在轉化前賦予成果完成人(團隊),建立健全離崗創業制度和彈性學制,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身份管理的機制障礙。
為進一步給科技人才“松綁”,日前,我省六部門聯合推廣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提出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不再納入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高校教師、專職人員可依據轉化成效評定職稱,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可出資入股轉化企業等具體措施。
“秦創原開啟了陜西科技工作者的黃金時代。”陜西拓銳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輝感慨。
“公司為什么叫‘拓銳考’?”記者好奇地問。
“Terracotta Warriors,截取了兵馬俑的英文翻譯。”張彥峰笑了,還有些得意。
原來,從成立之初,張彥峰就把老秦人的“擰勁兒”熔鑄在公司的血脈里。
成勢
用好創新驅動發展總平臺
放眼國內外,依托高校資源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早有先例。但在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長壽看來,像陜西這樣調動全省科創資源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的總平臺、總源頭的創舉并不多見。
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推動下,陜西正從一個科技人才大省轉變為科技創新強省。“科技人才、風投資金、科創企業、配套政策等科技成果轉化的全鏈條要素資源匯集秦創原,由市場與政府協同探索更優化的資源配置方式,構建從研發到孵化、再到產業化的科創系統,是以科技優勢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舉。”王長壽說。
在秦創原這個創新驅動發展總平臺上,蝴蝶效應逐漸顯現。僅西安交通大學就有70余項技術成果依托秦創原轉化,其中依托64項技術成果在陜成立了科技企業。
西部云谷二期
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啟動當天,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孫金菊主持的低溫液體膨脹機項目作為秦創原首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簽約。這個原本計劃落地沿海某地的項目,最終選擇在陜西成立開山(西安)透平機械有限公司,將國內領先的低溫液體膨脹機技術就地轉化。“公司營收3年內有望達到1億元。”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人才回流,成果落地,陜西科創產業版圖正一點點被照亮——
65家單位通過秦創原提出人才、技術等方面需求227項;
85項企業需求通過“揭榜掛帥”成功匹配團隊;
……
如今的陜西,越來越有“高端范”“國際范”。美國當地時間3月21日,秦創原主題海報亮相紐約時代廣場,在久負盛名的“世界之窗”,向全世界講述秦創原上花繁景盛的“春天的故事”。
秦創原主題海報亮相紐約時代廣場
還是在這個春天里,《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得批復,開啟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的篇章。如同春風拂面,在這個創新高地上,科技創新、機制創新的種子必將加速成長,綻放出燦爛的花朵。
(陜西日報 陳艷 劉印)
本文為友情合作推廣,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化縱橫”觀點立場,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