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導讀】近日,H&M、阿迪、耐克等國際品牌以莫須有的謠言為由,抵制新疆棉花,引發輿論強震。事實上,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新疆是我國最大的商品棉生產基地,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產棉區之一。本文作者指出,在我國從棉業大國邁向棉業強國的道路上,新疆棉花產業的發展繁榮,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棉花產業面臨產業鏈縱向整合能力較弱、土地經營分散化阻礙棉花產業集約化生產、比較成本優勢難以維系等突出問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國是世界最大棉花生產國之一、最大棉花消費國和最大棉花加工國之一,但我們在棉花的全球定價方面卻基本沒有發言權,這導致中國產業在全球棉花價格波動中處于被動應對的風險之中(參見本文“延伸閱讀”)。

為解決這些問題,作者建議:(1)全方位加強棉花產業信息服務,跟蹤監測并及時發布全球棉花消費趨勢和產業趨勢;(2)強化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實現棉花產業組織化、集團化、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3)鼓勵內地優秀品牌企業和設計師進入新疆棉花產業鏈,打造我國棉花產業的品牌優勢;(4)建立國家采購制度,助推新疆棉花生產規模化和當地扶貧工作;(5)在鞏固新疆產區的基礎上,在全國農墾體系中布局棉花產業,實現產業集中化和區域均衡化的有機協調。

本文原載《新疆農墾經濟》2019年第1期,原標題為《中國棉花產業發展戰略與農墾體系:制度與技術創新視角》,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君思考。

中國棉花產業發展戰略與農墾體系:制度與技術創新視角

棉花國際市場狀況與中國棉花供求結構

棉花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也是產業鏈最長、商品化率極高的大宗農產品, 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中國長期以來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國、棉花進口國和棉花消費國之一, 在國際棉花貿易中舉足輕重。近十年來, 我國政府對棉花生產領域的激勵政策進行了多次調整, 棉花在產地結構、生產方式、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布局、棉花國際貿易格局等方面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我國棉花產業既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對手和國內產業形態的雙重挑戰, 也面臨著重要的發展機遇, 迫切需要在棉花產業扶持政策、棉花產業結構優化等方面進行深刻的變革, 以實現我國棉花產業的重構與振興, 保障國家棉花產業安全。

(一) 棉花產業的國際市場狀況

最早將其作為農作物加以種植的是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 (Dravidian) , 他們開創的哈拉帕 (Harappan) 文化被公認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考古證據顯示, 哈拉帕人早在7000年前就已經學會了怎樣將棉花紡成棉布, 制作成衣服和其他日用品?,F在, 棉花的種植已經遍布全世界的熱帶和溫帶地區, 但是從全球來看, 棉花生產相對較為集中, 主要分布于中國、印度、美國、巴基斯坦、中亞五國、巴西和澳大利亞等國, 以上國家的棉花產量占到全球總產量約90%左右。

印度也是全球最主要的棉花生產國, 近年來其產量甚至有超越中國而成為全球最大棉花生產國之勢。據印度棉花咨詢委員會 (CAB) 預計, 2018/2019年度印度棉花產量為613.7萬噸。印度雖是產棉大國, 但是棉花產量受氣候、肥料等影響較大并不十分穩定。印度棉花出口對象主要是全球最大棉花消費國中國, 2012年左右, 由于印度棉花大量出口導致印度國內棉花供給緊張, 印度政府曾一度禁止棉花出口。

美國棉花產量居全球第三, 但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國, 出口量是國內消費量的三到四倍。棉花在美國國內的17個州均有種植, 其中, 德克薩斯州產棉量最大, 佐治亞州以及密西西比州緊跟其后。

巴基斯坦是第四大棉花生產國, 2016/2017年度巴基斯坦棉花產量179.6萬噸, 同比增長18%, 增長比較迅猛。同時近年來巴基斯坦棉花進口增長較快, 國內需求比較旺盛。

中亞五國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棉花產量波動較小, 在農業用地成本、人工成本上有比較優勢, 其中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產量最大, 是世界上第五大產棉國, 年均產量在110萬噸左右, 出口量也很大, 是我國棉花的主要進口來源國之一。土庫曼斯坦的年均產量在二、三十萬噸左右, 居中亞五國第二位, 其他三國的產量在十幾萬噸左右, 近年來總產量總體上趨于增長的態勢, 但從全球棉花產量占比的角度來看, 中亞五國在近年來處于略微下降的態勢。未來中國與中亞五國在棉花貿易上的合作潛力巨大。

巴西棉花在世界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常年產量居世界第六位, 出口量居第四位, 在2017/2018年度巴西棉花種植面積增加了26%, 預計2018/2019年度棉花產量將增長11%。2018年巴西棉花生產得到有力推動, 巴西政府正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著力解決棉花物流運輸問題, 為2019年棉花生產增長作準備。澳大利亞也是全球重要的棉花生產國和出口國, 其生產量居第七位, 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棉花貿易前景也很可觀。

(二) 中國棉花產業的供求狀況

我國棉花生產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比一直是比較高的, 約占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從2000-2017年我國棉花種植面積來看, 2000-2007年大體上是逐步上升的態勢, 2007年達到最高點, 為8889.15萬畝, 而2008-2017年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到2017年到達18年以來的最低值4844.5萬畝。從產量來看, 我國棉花產量總體較為平穩, 2007年產量達到最高點, 為762萬噸, 2007年后出現波動向下的趨勢, 2016年是近十年來的最低點, 為534萬噸, 2017年又有小幅回升, 至548萬噸。在2015-2016年左右, 印度的棉花產量首次超過中國, 成為最大的棉花生產國。

從平均畝產情況看, 2000-2015年之間的棉花平均畝產有穩定上升的態勢, 到2015年達到畝產196.8斤, 2016、2017年兩年至畝產210-220斤左右, 中國棉花單產的不斷上升表明中國的棉花種植技術應用在世界居于前列。從主要產棉國單產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來看, 我國棉花單產水平遠遠高于美國單產水平, 高出每畝40公斤左右, 更遠遠高于印度單產水平 (約為40公斤/畝) 和世界平均棉花單產水平 (約為50公斤/畝) 。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紡織產業的發展, 我國棉花的消費量一直保持比較穩定的增長態勢, 2017/2018年度達到838.2萬噸。與此同時, 我國棉花的庫存量在不斷下降, 從2015/2016年度的最高庫存水平1457萬噸, 迅速下降到2017/2018年度的1077.6萬噸, 去庫存的成效非常顯著。棉花進口方面, 從2000-2016年的總體數據來看, 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棉花進口量猛增, 2001年我國棉花進口量為9.78萬噸, 而2002年猛增到68.08萬噸, 2005年419.86萬噸, 之后稍有回調, 但到2011年, 我國棉花進口的巔峰值出現, 為534.14萬噸, 之后又有所下降。與庫存的明顯下降相應的是, 我國棉花的進口量自2015/2016年度到2017/2018年度穩步增加 (進口量在100萬噸左右) , 以適應我國棉花需求的不斷上漲。2015年以來, 我國棉花供需缺口開始顯現并呈擴大趨勢, 近兩年的供需缺口在220萬噸左右。

中國棉花產業的政府扶持政策演變與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2011-2013年國家臨時收儲政策的效果

2011年, 我國開始實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 這項政策對保護棉花生產者利益、穩定棉花生產和棉花市場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是, 在執行三年之后, 也產生了若干重要消極后果。第一, 國家棉花收儲價格與國際棉花價格的價差持續增大, 嚴重扭曲市場機制。到2013年, 國家棉花收儲價格與國際棉花價格的差價已經達到每噸7035元 (中國棉花網數據) ; 第二, 收儲價格高企, 導致國家拋儲價格隨之提升, 人為抬高了棉花市場價格, 導致我國的棉花市場價格是世界棉花種植成本的一倍以上, 超出了紡織企業的承受能力; 第三, 臨時收儲政策導致我國大量棉花進入庫存而難以被紡織企業使用, 高庫存問題成為制約我國棉花產業的重要因素之一。2013年庫存消費比達到182%, 棉花倉儲費用、資金利息費用高達200億元以上, 導致國家在收儲方面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2015/2016年度我國棉花庫存達到1457萬噸, 達到歷史峰值, 但同時又存在供求缺口, 加上國外棉花的價格優勢, 導致棉花的大量進口。高價格、高價差、高庫存, 這“三高”表明我國臨時收儲政策亟待調整。

(二) 2014年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效果

2014年, 我國開始調整臨時收儲政策, 探索實施目標價格補貼政策。2014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在新疆實施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 這次棉花扶持政策的改革目標是從單純的制定最低價和執行棉花臨時收儲轉向逐步實施目標價格, 國家不再直接干預棉花價格的市場機制, 要讓市場在定價中起到核心作用。執行這一政策的具體操作模式是:政府事先根據棉花生產成本、收益水平和市場供求狀況, 確定一個目標價格, 這個目標價格是政府對棉農進行補貼的價格目標線, 是政府應該讓農民得到的單位棉花價格水平;而政府啟動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條件是棉農實際銷售棉花的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 而政府補貼額等于目標價格與實際銷售價格的差額;而當農戶實際銷售的棉花價格高于目標價格的時候, 政府就不再補貼, 不再啟動目標價格補貼制度。

目標價格補貼政策, 最大限度保障了棉花的內在市場價格形成機制, 使棉花價格可以真實反映棉花的市場供求關系, 防止出現價格扭曲現象, 也為釋放高庫存、降低財政壓力提供了一個有效渠道。同時, 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實施與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理順, 使我國和國際棉花市場價格出現某種程度的同步協整和同步震蕩的關系, 價格的波動對棉花產業下游的加工企業而言, 增大了其不確定性和成本, 對棉企的經營造成一定的挑戰。

(三) 中國棉花產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 棉花產業的產業鏈很長, 從上游的棉花品種培育、種植和采摘收獲, 到中游的棉花倉儲、棉花加工、棉花紡織, 再到下游的紡織品加工制造以及服裝消費, 形成了一個極為龐大的產業鏈, 如果再加上橫向的棉花秸稈和棉籽殼的循環利用以及棉籽飼料化等橫向產業, 這個產業鏈就更長。從當前中國棉花產業的狀況來看, 產業鏈的縱向整合能力還比較弱, 使得各個產業之間的縱向聯系不夠,?棉花產業的整體規模效應還很難發揮出來, 這是與當前我國棉花產業資本發育的階段是有關系的。相比國際上一些大型棉花企業集團, 我國的棉花企業在上下游的貫通整合能力不強, 縱向一體化程度低。

2. 當前中國棉花產業正在經歷著一場極為深刻的種植地域集中化和種植方式集約化趨勢, 但是土地經營的分散化對集中化和集約化的趨勢形成了一定的障礙。從集中化來說, 長江和黃淮流域的棉花種植面積不斷下降, 使得棉花種植大規模向西北內陸地區轉移;從集約化角度來說, 棉花種植正在從分散的種植模式走向高技術、大規模、標準化種植。當前, 對集中化和集約化造成最大阻力的是我國的土地經營制度, 即小農分散的經營體系。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大規模農場種植模式相比, 我國的小農分散的棉花種植體系已經不適應棉花產業發展的要求, 小農分散種植使我國棉花種植的標準化、機械化程度落后于國際水平, 影響了棉花種植的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在小農分散化種植背后, 是土地流轉政策問題, 近年來我國土地流轉方面的法律逐漸放松, 開始允許和鼓勵土地流轉, 這為解決棉花種植規?;?、機械化、智能化、標準化問題提供了制度條件, 為全方位提高棉花品質提供了制度條件。

3. 當前, 世界棉花加工企業向南亞和東南亞轉移的趨勢不可逆轉, 我國在棉花產業上的比較成本優勢已經基本不可持續。在這種情況下, 我國棉花加工企業面臨著品牌、設計、技術、規模等多方面的約束條件:品牌效應不足導致我國棉花產業 (包括加工等環節) 的附加值低, 效益差;設計能力不足導致我國棉花產業僅僅為國外服裝企業提供各種原材料, 而難以有自己的獨立品牌;技術層面的創新不足導致我國棉花產業喪失成本優勢,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成本的劣勢更為明顯;從規模來看, 我國在棉花產業方面缺乏具有龐大資本實力的企業集團進行全產業鏈的整合和深度的技術創新, 從而統御整個棉花產業的能力較弱。在國家層面上, 也缺乏對于整個棉花產業鏈的頂層設計和通盤考慮。

4. 盡管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之一、世界最大棉花消費國和最大棉花加工國之一, 是世界紡織業的中心, 但是我們在棉花的全球定價方面基本沒有什么發言權, 這導致中國產業在全球棉花價格波動中處于被動應對的狀態, 價格風險極大。同時, 我國在棉花產業的風險預警機制、信息發布和監控機制方面也比較滯后, 不利于整個棉花產業鏈條及時調整供求, 避免市場風險。

(注:關于棉花價格全球定價權問題,參見文末延伸閱讀“誰在操控棉花定價話語權”)

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我國棉花產業中的重要地位

新疆擁有豐富的水土光熱資源, 無霜期長, 有效積溫高, 非常適合棉花種植, 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產棉區之一, 也是我國最大商品棉基地, 在我國棉花生產和加工領域中占據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近年來, 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以下簡稱兵團) 的棉花種植面積與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在持續上升。近十幾年來, 我國棉花種植向新疆集中的趨勢比較明顯, 新疆棉花產量占全國棉花產量的比重2001年為30%左右, 到2016年上升到80%左右, 增長的幅度很大。同時期, 新疆棉花產量總體而言增長比較平穩, 2000年為150萬噸, 2016年增至420萬噸。

兵團棉花產量在此期間也呈現出總體穩定增長的態勢, 2000年是69.39萬噸, 2017年增至167.88萬噸。兵團棉花產量占新疆棉花產量比重則基本上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2002年這個比例大概是54.8%, 而到2016年這個比例下降至35.6%。但兵團棉花產量占全國棉花產量的比重在此期間呈現小幅增長的態勢, 由15.7%上升到29.7%。這表明在2000-2017年間, 新疆除兵團之外的地區的棉花產量增長速度比兵團棉花產量增長速度更快, 兵團在整個新疆的棉花生產中的地位在下降, 這個現象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新疆不僅成為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重要的棉紡織生產基地, 而且產業不斷向下游織造、服裝產業拓展, 生產效能不斷提高, 產業競爭力持續增強。新疆棉花及棉紡織產業已經成為帶動新疆就業和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有力推動著國內棉花產業的整體進步, 也對全球棉花市場產生重要影響。根據《中國科學報》提供的最新數據, 新疆棉花種植面積穩定在3000萬畝以上, 總產量已達到500萬噸左右, 占全國比重的80%以上, 棉花生產面積、單產、總產已經連續24年位居全國首位。目前全區有61個縣市區和110個團場種植棉花, 一半的農戶從事棉花生產, 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以上來自于棉花, 紡織服裝生產及貿易企業超過2500家 (中國科學報, 2018年9月6日) 。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國內產業政策的調整, 新疆棉花產業在中國棉花產業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與中亞地區國家的互聯互通和貿易往來, 為新疆棉花和棉紡織服裝產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寶貴機遇。但是, 我們也要看到新疆棉花產業發展面臨著生產瓶頸和生態瓶頸,新疆棉花生產、物流和加工的技術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新疆和兵團的棉花生產加工企業的規模效應不足,全產業鏈整合和統御能力不足, 影響了棉花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未來我國棉花產業信息監測分析與發展戰略:制度與技術創新

1.加強棉花產業的信息監測以及監測指標設計, 對全國棉花產量和單產、各地區棉花產量的單產、棉花生產成本和物流成本、棉花庫存、棉花消費量、國內和國際棉花市場現貨與期貨價格、全球棉花消費趨勢和產業發展趨勢等信息進行及時的搜集、整理和發布, 利用棉花協會等中介組織廣泛聯系棉花全行業相關者, 進行全方位的信息服務。新疆和兵團尤應建立相應的信息發布機構, 定期對相關生產加工企業進行信息披露, 指導整個新疆和兵團的棉花產業發展。

2.加強技術層面的創新, 提升棉花種植和采摘效率, 培育真正適合機采棉的品種, 降低生產成本;在棉花加工等領域對標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先進棉花生產國進行技術創新, 提升加工質量, 降低成本, 提升全球競爭力。

3.要通過制度創新, 實現棉花種植的組織化、集團化、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政府要建立土地流轉長效機制和扶持政策, 鼓勵棉花生產者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 為集團化和組織化提供制度基礎, 尤其鼓勵大型棉花生產合作社和棉花生產龍頭企業積極參與土地流轉。農墾體系在這方面有制度優勢, 要在農墾體系中盡快構建大型棉花企業集團, 引領和帶動全行業市場競爭力提升和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 而大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整合方面具備比較優勢。

4.要深化棉花產業鏈的整合, 提升產業鏈效益, 加強品牌建設。要鼓勵內地優秀品牌企業和設計師進入新疆棉花產業鏈, 輸入品牌和設計理念, 打造我國棉花產業的品牌優勢。

5.建議建立棉花國家采購制度。建議公務服裝、軍隊服裝、學校服裝等鼓勵通過新疆和兵團渠道進行國家采購, 新疆等棉區要進行棉花生產、服裝生產和設計一條龍服務。此舉可以大大提升新疆棉花生產的規?;潭? 同時可以對新疆和兵團的就業以及扶貧工作提供巨大助力。

6.加大新疆和兵團的基礎設施建設, 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 降低運費, 進一步凸顯成本優勢。同時, 交通條件的改善也對拓展“一帶一路”商機提供保障, 未來新疆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 努力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 要在基礎設施上下功夫。

7.既要實現適度集中化, 又要實現區域層面的均衡化。當前我國的棉花產業高度集中于新疆地區, 這對于我國棉花產業的總體發展有利有弊。為了應對新疆棉花生產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 應在新疆和兵團之外, 要在農墾總局這個層面上進行頂層設計, 在全國其他適合種植地區的農墾體系中 (比如黃淮一帶) 布局棉花產業, 進行高度機械化和規?;纳a與加工, 使我國棉花生產在區域層面更加均衡化, 以應對棉花生產波動危機。


延伸閱讀:誰在操控棉花定價話語權?

(摘自《中華工商時報》、《經濟參考報》)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棉花消費國和最大的棉花進口國,而且已經有自己上市交易的棉花期貨品種,理應說中國才是擁有棉花定價權的國家。但在國際競爭中,國產棉無法充分發揮自己龐大的產量優勢,特別是在決定國際棉花價格方面還缺乏相應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原主任宋泓曾指出,美國資金的炒作引起全球商品市場價格波動,這當然也包括棉花。當有大量資金買進棉花期貨合約,即使產量多也會導致棉花價格居高不下。有業內專家認為,美國之所以能牢牢掌控國際棉花定價權,除了得益于美國政府給予棉花產業的高額補貼,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以期貨交易為主的定價體系。期貨立法專家、上海財經大學朱國華教授曾指出,棉花經營企業因缺少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而無法參與套期保值交易進行中的風險管理,與西方發達國家對其農產品企業的金融支持政策形成強烈反差。套期保值貸款是西方國家主要的“銀期合作”業務,商業銀行在給企業貸款前,都要求他們通過期貨市場對大宗商品進行保值,以降低貸款的風險。美國農場主大多通過期貨市場來規避現貨市場的風險,推動了美國棉花農業的發展。


本文原載《新疆農墾經濟》2019年第1期,原標題為《中國棉花產業發展戰略與農墾體系:制度與技術創新視角》。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系刪除。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