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志梅 | 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導讀】近幾年來,國內互聯網企業超時辦公的“996工作制”備受爭議,然而最近在某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內部調研中,卻有高達1/3的員工不支持取消大小周制度。人們發現,盡管網絡上流行躺平族的說法,但現實中卻有很多年輕人成為加班掙錢的過勞族,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本文基于網絡調查分析,發現部分青年之所以主動過勞,除了追求薪資以外,忙碌與幸福感知的聯結,也是一個可能的因素。工業化和“工作天職觀”的倫理精神,使過度工作和賺錢的傾向成為無意識積累的結果,人們直到感覺累了才會停止工作,而不僅僅限于工作目標或薪資目標的達成。以犧牲快樂和閑暇為代價去過度工作,以顯示財富的方式進行炫耀性消費,這兩種傾向使得個人在內在欲望和外在誘惑的支配下,逐步喪失對生活的控制權。“在勞動中感覺身體被掏空,又在閑暇中補償性地瘋狂消費——繼續投入異化的勞動過程”。在此背景下,“如何管理時間”這一問題變得復雜。而通過自主規劃忙碌生活,從而重新掌握對生活的主動權,成為不少青年的選擇。
本文原載《中國青年研究》2021年第3期,原題為《主動忙碌與幸福感知:基于青年群體的案例研究》,篇幅有限,內容有所刪減,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供諸君思考。
主動忙碌與幸福感知:基于青年群體的案例研究
“5+2”“白+黑”儼然成為當代職業青年的標配。“996”工作制(從上午9點工作到晚上9點,每周工作6天,沒有休假和加班津貼)因此入選2019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在這一過程中,“忙碌呈現出一種越來越主動的趨勢”——人們一方面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抱怨生活被工作填滿,另一方面則主動計劃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多項任務以證明自己的能力。效率的追求不僅決定了投入工作的時間數量,而且對閑暇的偏好和消費選擇有著廣泛影響,這在層出不窮的新奇體驗和多任務省時產品的大量涌現中可見一斑。本研究試圖闡明,主動忙碌之所以在部分青年群體中盛行,是因為這種生活方式幫助人們在效率導向的現代社會,建立一種積極的身份推斷,其通過將時間賦予一種象征價值,進而強調在多個領域取得進展和成就,激活期望的能力認知和刺激體驗,實現更加平衡自主的工作生活狀態。
▍理論緣起
主動忙碌的興起及其廣泛影響與工業化時代將時間視為“終極稀缺”資源的觀念緊密相關。Keinan和Kivetz將“不斷關注生產力、進步和用更少時間完成更多事情”的趨勢稱為“效率導向”,認為其與關于“遠視”(hyperopia)的研究相一致,導致人們以犧牲快樂和閑暇為代價過度工作。Hsee等人借助極簡主義范式進一步提出這種過度工作和賺錢的傾向是無意識積累的結果,人們直到感覺累了,而不是足夠了。實踐中,對效率持續追求的努力,不僅給同伴施加更多的壓力,降低周圍人的幸福感;而且因減少陪伴所愛之人的時間,影響了整體生活滿意度。在此背景下,“如何管理時間”變得尤為復雜。
盡管近些年來996工作制被不少人詬病,但在被譽為“心臟和字節只有一個跳動”的知名大廠進行內部調研時,卻有多達1/3的員工不支持取消大小周工作制,那么為何會有人自愿過度勞動?
在古代,哲學家經常將有償工作描述為人類生存的退化和奴役。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將人類活動劃分為理論沉思、實踐和制作,認為實踐活動的主體是無須勞作、擁有閑暇的貴族階級,而制作只能是天性低劣的奴隸從事的活動。西塞羅更認為“一個為金錢付出勞動的公民,將使自己淪為奴隸”。該思想在現代得到延續—作為20世紀美國最富有洞見的經濟學家、社會理論家,凡勃倫在經典著作《有閑階級論》中提出,隨著人類文化的演進,財富本身具有內在的榮譽性。因此,“明顯地不參加勞動就成為金錢上卓越成就的習慣標識,成為眾望所歸的習慣標識”。結果是,非生產性的時間消耗成為證明財富所有者尊榮的有效方式;摒棄勞作不僅是體面的,而且是保持身份的必要條件。凱恩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預測,生產力的提高將極大增加自由支配時間,到2030年每人每周只需工作15小時。
然而,社會的發展使財富和地位的獲得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工作從惹人厭惡和受蔑視的活動逐步轉化為個人生活的核心。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強調,職業不分貴賤,每個人都要完成現世所處地位賦予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合理地使用時間不僅關乎個人道德,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比如阿爾伯蒂提醒人們“根據時間安排工作,然后順序地去做,一小時也不要浪費”。托德警告世人“提防那些通常被稱為娛樂的消遣活動”。在這個意義上,“勞動是一種天職,是最善的,歸根到底常常是獲得恩寵確實性的唯一手段”。
在上述觀念的影響下,對幸福的研究成為重要議題。亞里士多德將沉思視作人類的最高幸福,認為其是本性最好部分的實現活動,能帶來最純凈的快樂。相應地,作為前提條件的閑暇也就成為幸福的必備要素。凡勃倫同樣以有閑作為博取尊榮的手段,并提出“要獲得好的聲名,就不能免于浪費”,這即是“炫耀性有閑”(conspicuous leisure)的由來。后來,這種浪費進一步從時間擴展至財物——通過使支付能力可視化,達到歧視性對比,進而提升尊嚴的目的,及時行樂的消費主義也就代替工作倫理主張的禁欲節儉,成為新的精神慰藉。
本文對主動忙碌的分析從屬于這一大的理論脈絡,重點關注在效率導向的現代社會,個體如何通過工作和休閑的時間分配、有限閑暇內的消費選擇以及計劃安排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實現一種工作-生活平衡的幸福。如前所述,以犧牲快樂和閑暇為代價過度工作和以顯示財富的方式進行炫耀性消費,雖然能夠滿足工作倫理和身份訴求,但也導致個體在內在欲望和外在誘惑的支配下喪失對生活的控制權。恰如列斐伏爾所言,“在勞動中感覺身體被掏空,又在閑暇中補償性地瘋狂消費——繼續投入異化的勞動過程”。
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因此就成為重新掌握生活主動權進而通往幸福的自救之道,避免將有限的生命陷入無謂的自我消耗中。基于此,本文試圖展示青年群體如何通過時間的分配和控制以及計劃目標的設定,將時間賦予一種象征價值,在迎合效率導向的同時擺脫消費誘惑,實現一種更加自主的幸福。行文安排如下:首先,通過案例對比呈現主動忙碌的踐行者如何通過時間管理改變自身生活狀態;其次,運用象征性消費和地位信號理論闡明青年群體主動忙碌的內在機理;最后,聚焦于幸福感知的三個維度分析主動忙碌如何調節負面情緒、強化自我重要性進而提升整體生活滿意度。
▍資料和方法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于“996.ICU”網絡論壇。“996.ICU”意為“工作996,生病ICU”,原本是2019年在代碼存儲平臺GitHub上發起的旨在控訴國內互聯網公司加班制度的項目,創建之初就收獲超過20萬次“加星”支持。其后,隨著越來越多行業人員和意見領袖的加入,在全社會引發對“996”工作制的關注和就工作-休息、奮斗-享樂以及幸福生活的大討論。此外更重要的是,目前在該運動的影響下,一些公司致力于更加靈活的工作方式打造。如微軟日本分公司宣布自2020年8月起實施為期一個月的“工作生活選擇”改革實驗,嘗試每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同時為所有全職員工提供休假補助。國內順豐速遞創始人王衛也表示,“未來,員工的幸福是長期努力的方向”。應該說,論壇中的內容討論為本文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素材。
為此,筆者根據相關核心概念采用理論抽樣的方式有目的性地選取120份網絡分享帖以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這些分享帖發布者年齡集中在22~35歲間,大多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且男性從業者居多。從行業分布來看,主要涉及IT、金融、文化傳媒以及房地產等領域。資料的整理按照以下結構展開:第一步,為每位評論者“畫像”(包括工作領域、從業時間、教育程度、目前所處職位等);第二步,分析評論者當前的工作生活狀態(包括工作休閑時長、時間監控及價值感、閑暇消費選擇等);第三步,了解評論者的主觀幸福感(包括消極情感、積極情感和整體生活滿意度)。通過Nvivo8軟件對資料進行分類和編碼,使時間管理下主動忙碌的內在機理及與幸福感知的關系變得清晰。
▍案例研究
網絡分享帖的閱讀分析發現,“主動忙碌”可以對青年群體的工作生活狀態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他們中的一些被現實存在的“996”工作制所束縛,于是否定、攻擊和謾罵;另一些則通過時間管理進行積極化解,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幸福。
1. 形式主義的“996”:遍地都是嘆息聲
一些評論者表示“996”工作制下勞動時間的延長只是由于企業管理低效,這樣的加班“沒有產出,也沒有效益”。因此,當“996”變成社會潛規則,使個體失去選擇權時,過長的工作時間,“不過是自我安慰的表面功夫”。
(1) 工作:磨洋工給領導看
韓麗,32歲,曾在BAT擔任公關策劃,談及“996”工作制時呈現麻木狀態,她這樣描述自己的一天:每天上午不到9點到公司,開完晨會就開電腦工作,磨洋工到11點半去吃中飯。午睡1小時,下午2點打開電腦,裝忙給老板一個認真的假象。等到晚上吃完加班餐打會兒游戲,到點打車回家。對她來說,每天有效工作時間可能不足5個小時。因此,在《反對996,還得清算摸魚時間》中就有了這樣的反思:“如果詢問那些白領,每天花多少時間在工作上?答案可能是不到8小時。大多數時候都在瀏覽網頁和上淘寶購物—現在的工作透明度很低,很難摸索他們到底在干什么,或者實際需要多長時間。即使是反對996最嚴重的程序員,情況也大同小異,無法像傳統流水線那樣保證出活兒”。結果,一方面是企業“996”工作制強壓下的超時加班,另一方面是員工表面妥協下的渾水摸魚,以致工作效率越來越低,“上班地獄”由此而來。
(2) 閑暇:空虛中渾渾噩噩
對于閑暇的時間安排,大多數發帖者表示“無所事事,在渾渾噩噩中度過,沒有辦法真正成長”。以大學畢業后工作兩年的小薇為例,她將自己比喻為被現實毒打到奄奄一息的“社畜”,每天被動地將自己和其他社畜一起裝車運到公司,下班后會刻意模糊現實與虛擬的界限,讓大腦完全放空。“像前陣子火熱的動物森友會,在網絡中我們有房子,有朋友,精力充沛——總之,要抓緊每分每秒進行徹底的娛樂”。這就無怪乎在論及“下班后,你都做些什么”時,刷手機、打游戲、追劇、看小說、玩抖音,成為當下青年的主要消費選擇。他們不再花時間關注自身健康,也不再致力于興趣愛好的培養,即使周末和節假日也“很少做運動或自己在家做飯,都是點外賣或和朋友在外面吃”,雖然明知“長期吃外賣會致癌”。只是事后發現,網絡世界中自我荒廢的空虛感和浪費時間的負罪感是對想要努力生活的自己的“一萬點暴擊”。
(3) 幸福:一地雞毛的嘆息
強制“996”下,一些人感慨整天忙忙碌碌,卻不知價值所在。他們將工作當作“混口飯”的差事,“帶不來錢,也給不了成長”。相反,現實的一地雞毛,讓人更加厭惡。陳露,工作于北京著名地標后廠村,嘲諷日常生活為“瞎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像沒有刻度的白開水,日復一日地沸騰,卻不知整個青春正一點一點地被榨干”。煎熬、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與日俱增,而與之相伴的則是身體機能的退化和家庭生活的缺失。25歲的阿舉,畢業后就加入一個創業團隊做新媒體運營,長時間的熬夜加班導致睡眠紊亂,最近還患上了抑郁癥。23歲的楊洋,在地產公司做管培生半年就嚴重脫發,去年公司戰略調整,調回老家工作,但“父母安排的相親對象,都沒時間見,太疲了,沒有精力顧及其他”。就像Tiffy總結的“當996的車輪碾過來,你的收入、身體和家庭將全面走向下坡,遍地都是嘆息聲”?;蛟S,這就是當代青年為何喪的原因所在。
2. 時間管理下的“主動忙碌”:認真生活,快樂工作
在關于“996”的爭論中,另外一些評論者認為,重要的不是抵制“996”,而是使個體擁有選擇的權利,讓時間變得有價值。他們通過目標的規劃和控制,追求“認真生活,快樂工作”的幸福。
(1) 主動選擇:賦予時間價值感
李毅,35歲,互聯網行業做銷售多年,在《請不要站在道德高地討論“996”》中提出,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996”,都應該是一種個人選擇,與價值判斷無關。“馬云說企業是拿錢買你的時間,那么對年輕人來說重要的就是如何讓自己的時間變得更值錢。畢竟一個人可以在工作上吃苦,但不能在生活中吃土。努力工作的同時享受生活不應該是一種奢望,更不應該是一種恥辱。”謝飛,一個踐行“996”工作制、熱衷“自愿加班”的IT從業者,同樣表示IT行業工作壓力大,加班是常態。但既然選擇加入,就代表能夠接受。至于原因,“第一,收入水平高。即使沒有加班費,股權分紅加起來年薪也有四五十萬,在同齡人中絕對算高的。第二,成長發展快。大公司會激勵你付出和創造價值,這樣的履歷也會提高日后的工作起點”。而對于“996是年輕人的福報”,他個人認為“沒必要過多聲討,20多歲的黃金年紀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好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工作,得到該有的收獲,而不是讓自己的時間廉價兜售”。
(2) 專注效率: 做好目標規劃控制
由于高效工作是有時間極限的,“每天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也就幾個小時”,因此如何通過目標的規劃和控制,提高效率就成為主動忙碌的關鍵所在。昆哥,年近三十轉行的房地產項目經理,認為重要的是確立職業規劃,有奮斗目標,才能把工作當成事業,全身心投入?!耙郧案緵]想過要干多久,拼到什么職位。后來轉行做房地產,看著成片荒野幾年間變萬丈高樓,覺得自己是在實現著一個關于居住的夢想,特別有成就感和使命感—以目標為導向,才能每一步都走得用心用力且步步為營。”小愛,號稱工作時連水都不喝的年輕程序員,談及自身經驗時,介紹了把任務分割成塊的系統控制思維——“這個就是排兵布陣,計算用多少時間做多少事的問題。比如分清哪些事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在固定時間做;哪些事是相對靈活的,可以在空閑時間做。時間不能增加,但合理選擇,可以被高效利用??傊肋h不要讓自己陷入一團糟的境地。還有就是掌握工作節奏,有張有弛。勞逸結合,才能有更好的工作狀態”。
(3) 多方面追求: 平衡工作和生活
主動忙碌的踐行者大多認為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希望同時能夠吸收新的信息,拓展新的閱歷,獲得多方面發展的可能性。為此,他們嘗試用新的思路管理閑暇,以此提高生活質量和主觀幸福感。以一線采編李磊為例,在每次上下班的地鐵上他都會選擇利用手機APP進行配音學習,以此豐富自己。論壇中他記錄道:“閑暇定終身,不能得過且過。很怕一眼望到頭的生活,所以想做一些喜歡的事情,增加生活的趣味。這些微小的努力,是對抗平庸的底氣?!痹俦热鏕race,一家世界五百強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繁忙之余,堅持每天健身,周末親自買好食材給家人做精致晚餐,每年還會定期陪父母和孩子去不同地方旅游。對于如何兼顧事業和家庭,她總結道:“只要心中有想要的生活樣子,時間自然就能節省下來。你沒有時間做某事,是因為覺得不重要——不想丟失自我,不想讓孩子在缺愛的環境中成長,不想讓父母老來無靠,所以特別珍惜與所愛之人的相處時光?!薄罢J真生活,快樂工作”因此就成為這些人所提倡的工作生活態度。
▍主動忙碌的內在機理
象征性消費和地位信號理論考察了人們如何花錢購買能夠顯示身份和地位的物品。最近的研究表明,花費時間的方式也可以作為一種“炫耀性消費”,特別是如何在工作和休閑間分配時間、選擇怎樣度過自由閑暇以及計劃安排的靈活性和自主性。這其中的機理在于:效率導向的現代社會,時間被賦予一種象征價值,隱含著對個體身份的推斷。
1. 長時間工作和缺乏休閑是一種身份象征
Bellezza等人提出,忙碌的人被視為擁有期望的人力資本特征,如能力、抱負,在就業市場上是稀缺和有需求的。相應地,長時間工作和缺乏休閑也就成為一種身份象征。論壇中有人提出,“我們現在處在一個各行業向頭部集中的歷史進程,優勝劣汰意味著將會出現很大的資源優化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平庸的企業必然被頭部所吸納。換言之,優秀的人才會越來越貴,尾部則會呈現縮減態勢—一個團隊總歸忙起來才是好的,員工才有干勁兒,才能迸發活力。所以最慘不是996,而是想996而不得”。在這個意義上,公開抱怨“忙到炸裂”和在社交媒體上吐槽“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實則是一種自嘲式吹噓,以此避免成為別人眼中的“無能之人”。
2. 多樣化的體驗集合代表著成就感和進步感
忙碌和效率的追求不僅決定了工作和休閑的時間分配,而且對有限閑暇內從事的活動類型有著重要影響。Keinan和Kivetz發現,人們總是渴望“擁有一切”并在多個領域取得成功,因此相較于即時性的愉悅享受,更傾向于收集不同尋常的新奇體驗,以此構建自己的履歷清單。這就不難理解為何主動忙碌的踐行者大都熱衷于在工作之外發現興趣,尋找意義,積累不同的人生閱歷。他們讀過很多的書,走過很遠的路,看過人山人海。對他們而言,不同領域的嘗試,提供了吸收新知識和啟發新思考的機會,使其感覺富有成效。恰如作家蘇見祈所言:“真正的奮斗和成長,是吸收新的知識,新的閱歷,擴展新的視野。而只有新的信息里,才藏著和現狀不同的可能性”。
3. 計劃安排的靈活性有助于感知地位的提升
關于地位推斷的研究表明,不合規范的行為,如在職業比賽中穿紅色運動鞋,可以作為一種昂貴的視覺信號,展示個人自主性。同樣,在時間控制方面,計劃安排的靈活性也有助于突顯時間的符號價值。當忙碌的個體能夠突破既有時間框架,掌握更多決定權時,常會導致在他人眼中感知地位的上升。論壇中“往事隨風”提及這樣一個事實:騰訊公司的上班時間是每天上午9點,但微信的發明者張小龍卻由于睡懶覺而經常遲到。對于老板馬化騰為何能夠對其如此容忍,他認為“無非是因為張小龍能為公司創造更大的收益,不可替代。職場上的老黃牛是最不值錢的,要是每個人都理解你,那你得平庸成什么樣子?”。
▍結語
工作時間延長作為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對個體幸福感產生深遠影響。區別于將有償工作視為“底層勞動者迫于生計選擇”的傳統認知,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擁有專業技能或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更多的賺錢機會,工作時間更長,忙碌因此成為一種主動選擇。本文以都市青年群體為例,就“996.ICU”網絡論壇中的分享帖展開案例分析,結果發現:效率導向下,受異化勞動和消費誘惑的影響,人們的生活處于無意義的失控狀態。為擺脫這種處境,主動忙碌的踐行者通過“時間管理”尋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這個過程中,時間的分配和控制及其“符號價值”幫助人們抵制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提升自我身份認同,從而實現“認真生活,快樂工作”的幸福。
主動忙碌的興起,也引發營銷領域的變革。如蘋果手機通過記錄電影導演忙碌的一天來展現Siri的服務功能,京東618大促同樣以“打破忙碌”為主題吸引消費者關注。未來,對忙碌復雜效應及其心理機制和作用條件的分析將成為研究重點。在此值得一提的是,Sullivan曾提出“貪婪性消費”(voracious consumption)概念,認為在快節奏的當下,人們傾向于在工作和閑暇中同時追求“最大化”。本文的結論對此提供了佐證,但更強調適用情境差異。因為只有在主動忙碌的群體中,時間的“符號價值”才得以突顯,擴大多樣化的體驗集合才會被視為一種成就感和進步感。
最后,關于主動忙碌與幸福感知關系的研究,也重新啟發對“什么是好生活”和“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標”的思考。相較于統一“文化模板”的塑造,現代社會為多樣化生命歷程和生活目標的呈現提供了可能性,“他者”的研究進路也因此得到更多的接受和肯定。網絡論壇作為分享一隅,因其良好的私密性而使不同的人生理念和生活實踐得以充分交流和展示。應該說,圈層間的溝通碰撞和融合共生,必將促進對“幸福生活”的探尋。
本文原載《中國青年研究》2021年第3期,原題為《主動忙碌與幸福感知:基于青年群體的案例研究》,篇幅有限,內容為節選,注釋從略,全文請參見原刊。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版權方。